§3 同化
除了这些确定的感觉性质与肌肉感觉和触摸觉相混淆的情况以外,复合中的彼此独立的组成成分一般来说都是可以明确辨别的,它们属于不同的感觉道,并且在其他条件下,在其他联结中出现。同样不能说同时联想的出现是次要的——一种外部激发的感知觉与其相关的记忆表象的联结。我们将把这种类型的联想称为同化,把记忆表象称为同化因素,并把紧随感官印象出现的感觉称为同化。这些表述意指记忆的组成成分是结果中的决定因素,而传入的感官印象则是由它们决定的。到目前为止,这是正确的。一种印象可以由极为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也可以根据一种在过去经验中所保留的心理的倾向来理解。这种合成的复杂观念是在知觉和未知的记忆表象中所给予的印象的混合物。但正因为观念是单一的复合,因此就不可能存在分解为两个成分的问题。再现的要素恒定地指涉感知觉,感知觉中所包含的成分是不能在唤起它的印象中找到的。另一方面,感官印象的真正成分在合成的观念中是缺乏的,因为它们与具有较大强度的再现要素是相冲突的。
因此,同化的过程与复合的过程不同,它不能由偶然的内省来发现。为了检验这一点,我们必须仔细地把印象与由印象所唤起的观念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表明,两者是不一致的,并因此而引导我们寻找它们之间差异的基础——仅在先前体验过的观念的活动中可以发现的差异。一旦当我们的注意转向它们的影响,我们就找到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操作的关键,虽然足以令人震惊,但一般来说,它们还未受到注意或未被解释。在阅读中我们经常会忽略印刷错误亦即对错误视而不见;那就是说,我们把阅读的熟悉的词的形象硬塞进呈现给我们的形象中。或者,我们在一个我们听得不太清楚的讲演中填入一个句子,而不去评论我们听得清楚还是不清楚。另一方面,通过一组错误的记忆观念去补充听得不清楚的声音时,我们也同样容易听错。在舞台布景中充当风景的粗略轮廓,通过人造灯光并在适当的距离内使人看到一种真实风景的完美再现。在此,通过适当的记忆要素提供的现成帮助通过视网膜映象的混淆轮廓而变得更为有效。三维物体的轮廓,如果纯粹是图解式的或没有阴影的,就可以随意地看成是三维的或平面的,如果是前者,则可看做是以这种方向或那种方向延伸;它简单地依赖于我们所使用的熟悉的空间观念。例如,我们可以愉快地把硬币上的人头轮廓图看做是美丽的浮雕或凹雕。你们都很熟悉谜图,这种谜图是在一片树叶上画着某位名人的头像。最初,很难发现这个头像。但是,一旦你发现它,它就保留在那里,你很难再摆脱它,无论你如何尝试着摆脱,都不可能摆脱。同样的事情经常可以在立体观察中被注意到。因为在一个时间内很难获得深度观念,然而,突然之间它就出现了,甚至具有立体的清晰性。所有这些情况意味着同化的记忆要素要求一定的时间才能被外部感官印象的适当成分所唤起。
当然,在同化过程中,通常并非单一的记忆表象与已知的印象相联结。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立体物体,以一种精确的方式被呈现时将会唤起整个记忆要素的协作,这些记忆要素来自原先彼此独立的知觉;可以用这种方式唤起三维观念。但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假设呈现于感官印象中的同化首先是作为独立的共存观念,然后才融合成一种观念的统一体,这是错误的。这种成分的独立共存的假设阶段,既不是被内省发现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发现的,因为,一般而言,同化的效果产生于大量的观念要素,这些观念要素最初是分布在相当不同的观念系列中的。我们只能想象,每一感官印象起着对先前印象中所保留的大量倾向进行激发的作用;而且如果这些倾向中有适合于这种印象的话,那么,与此同时,它们就比其他倾向更容易被激发,并有助于形成合成的观念。最后,在所有这些同化过程中,同化直接伴随着感官印象,外周激起的感觉对记忆要素产生影响,从而使这些记忆要素增加再现感觉的强度。这是对事实的惟一可能的解释,即甚至在正常的同化中也不可能在由外部刺激所唤起的观念要素和那些由联想所激起的观念要素之间进行区分。当由联想所激起的观念要素获得了绝对优势,而使合成的观念整体上不适合于感知觉,此时,这种不可能性变得更加清楚。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同化叫做“错觉”。在错觉中,我们想象我们感知了某种并不在此的东西,那就是说,我们混淆了记忆要素和感官印象。只有当两种组成成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时,错觉才可能产生。
同化过程的发生可以用绝对的确定性来证明,因为这些事例表明,当合成的同化物是一种感知觉时,不论是实际的还是或多或少带点错觉的,都可以证明同化过程的发生。在每一种情况中,新观念与感官印象如此不同,以至于同化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东西。但是,你将看到,至少这是完全可能的,即同化是根据纯粹和简单的记忆表象而发生的。而且,我们在事实中也获得了明显的启示,即一种特殊的感知通常并不是被一种特殊的记忆观念同化的,而是被无数的这种观念同化的。设想没有任何感知觉呈现,但有些记忆表象却会突然自己产生,它将通过同化涉及类似物的其他观念而经历连续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在记忆表象本身和所谓的幻想之间划任何确定的界限。心理学家习惯于把记忆表象界定为能够精确地再现先前感知的观念,把幻想表象界定为由一系列知觉要素组合而成的观念。现在,在这种界定的意义上,记忆表象根本不存在。普通的记忆表征(representation)是由同一物体的几种知觉决定的。因此,如果我们试着回忆我们曾经见过的一个人,我们从来不能把他表征得极为精确,就像他在任何特定场合出现一样;我们对他的观念是由许多知觉合成的,这些知觉的组成成分是相互补充和抑制的,它们部分地加深一般轮廓、部分地淡化一般轮廓。这就解释了绝大多数记忆表象的不确定性。甚至当我们回忆只见过一面的物体时,我们的观念与原初的知觉也不一致。某些要素是缺乏的,其他不属于这种物体的要素被错误地从类似的要素中转换到原初的知觉中。例如,试着根据记忆画出你只见过一次的某张风景画,然后把你的画与原初的画进行比较。你肯定会发现大量的错误和遗漏;但你也会发现,你在画中加入了很多原先没有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是来自于你以前在某处所看到的其他风景画。所以,根据原初的界定,每一记忆表象都将是一种幻想表象,而且是与现实并不一致的观念再现。因为,不存在既能再现原初知觉表象,又能再现同一知觉的任何其他记忆表象的记忆表象。而且,这是不难理解的,当我们记住我们的观念不是永恒的物体,而是不会确切地重新发生的过程,因为它们发生的条件不可能两次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