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视觉观念的分离;分界线的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相当详细地阐述了心灵怎样在一个平面上安排视觉印象的空间秩序。但是我们对视野形成的了解既没有给我们提供外部物体特性的观念,也没有给我们提供自己身体可见部分的观念。这些印象虽然是在空间上分布的,但是还没有与其他印象形成一种关系,正是借助于这种关系,它们才被安排为分离的观念,并因此而被知觉为一个确定空间形式的整体。印象的分离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是怎样从排列在一起的、没有区别和差异的对象的空间知觉过渡到空间上分离的物体的观念的呢?
首先,是物体的分界线(boundary lines)使得物体相互分离,并且使得单一的物体进一步分成各个部分。这些分界线为凝视的眼睛提供了一定的静止位置(resting-place)。每当一系列物体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眼睛总是为最明显的分界线所吸引。因此,它首先了解了物体的大致轮廓,然后从这些大致的轮廓逐步过渡到物体各部分的较清晰外形。分界线对眼睛的运动和凝视的影响可以很容易地为实验所证实。例如,我们在白色的屏幕前悬挂一些不同直径的垂直黑线,让一位观察者通过一个管子向屏幕观察,注意让所有的线都在他的视野中。如果观察者事先对线的性质和安排一无所知,当询问他时,他肯定说他首先看到了最粗的黑线,然后才看到了其他黑线,其依据的顺序主要是各线条对意识的显著性。稍加注意,就使得他从管子观察的一开始,眼睛就以某种机械的必然性转向视野中最明显的轮廓,在对此形成清晰的知觉以后,又依照这些线条的吸引程度的秩序依次指向其他的线条。即使这些线条悬挂的距离不同,这一秩序依然如此,当然,除非距离对线条粗细的影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同一直径的两个线条悬挂在视觉适当的距离内,较近的一个首先被感知。但是,如果直径是不一样的,那么给眼睛造成较强印象的那一根首先被感知。因此,出现在视野中的分界线一方面决定着眼睛的运动,即分界线的映像被带到最清晰视觉位置,另一方面决定着眼睛里的那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眼睛使自己适应于被观察物体的距离。这种对近处物体的内部适应过程同样是由感觉伴随的肌肉运动。这一感觉提供了适应程度的标准:我们所要观察的物体越近,眼睛内部肌肉作用下晶状体的凸状也就越大。
眼睛凝视清晰点或分界线的倾向只有参照类似于反射活动涉及的那种机制才能得到解释。的确,我们这样假设似乎是合理的,即眼球运动与分界线和分界点的关系、调节肌肉与分界线和分界点的关系只不过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于眼睛中的反射的进一步发展而已。在儿童生活最初的日子里,每一种光印象都导致了眼睛的运动,即把这些光印象带到视觉的最清晰处。但是,随着视网膜连续不断地受到漫射光线的影响,那些清晰的、有着确定界线的光线很快就从这种无限混乱的光印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与其均匀整齐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眼睛转向的正是这种刺激,当同时有几个这样的刺激时,眼睛就依次转向它们,其秩序在每一种条件下都是由强度决定的,即每一个刺激区别于背景的程度决定的。即使当这种感觉发展完善以后,视觉觉察的发生也带有反射运动所特有的机械必然性。尽管我们可以有意地抵抗这种强制性的影响,然而,一旦印象出乎意料地发生或其他什么特殊原因使得意志行为不可能产生,则我们总是又重蹈覆辙。
分界线和分界点的影响可因为第三个因素而发生改变。这一因素依赖于物体运动同样的条件,且以与物体运动同样的方式产生影响。也正是通过物体的运动,分界线和分界点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才发生了变化,它们与知觉的主体的相对位置也才被改变。由于通过分界线而与其背景分开的每一个物体不管它的背景怎样变化都形成了一个永久的整体,因而它成为一个特殊观念的对象。如果处于静止中的物体被知觉为类似的单位,那仅仅是因为指向对象和背景区分的那些限制特征在运动的每一种条件下都是直接观察的结果。在从原来的视野中,以这种方式,通过运动和分界线的中介而获得的独立观念的系列中,首要的位置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所占据。知觉主体的身体由于其持久性而比其他所有物体获得了优先权,除此之外,作为感觉和知觉的基础,它也为整个外部世界的空间安排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关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