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平行论原理的经验主义意义
于是,身心平行论原理始终指涉基本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平行,而不指涉任何一方的复杂活动的平行或者心理功能和身体结构的平行。但是,这又提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一种包含两种不同原理的原理,尽管不同但彼此之间又没有脱离关系,是否能够把这种原理恰当地看做一种终极的心理假设。像这种二元论那样的二元论是否与我们对一元宇宙论的正确追求相对立?如果我们不能怀疑其有效性,因为心理学和生理学的事实都同样证明了这种有效性,难道我们不应该把它仅仅看做暂时性的吗?
当然,我们已经到达了心理学的帮助不再有利于我们的地方,在此我们必须求助于形而上学才能获得一个答案。这是或者这应该是形而上学的目的,即去满足为最终统一而提供理由的渴望。在彼此独立的科学调查领域中所获得的结果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供形而上学去做的话,它实际上就是为这种身心平行论提供最终的解释,这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勉强的事实而接受的东西。生理学不能承担这种解释,它把自己限制于对生命的身体表现的解释之中,尽管它一再引起心理功能的信号,但却被迫将此看做是一个与它没有关系的知识领域。心理学问题是解释生命的心理表现的相互联结的,这形成了另一种独立的因果系列。但这两种科学是相互补充的,在一个方面的因果关系中某些环节缺乏的地方,可以在另一方面的因果关系系列中予以补充。当然,在这些情况下,生理学必须求助于心理学的联结条件,心理学也必须求助于生理学的联结条件。但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是这种介入并没有使这些联结过程的断裂链条得到真正的完善,它只是用一个系列的平行项去代替另一个系列的平行项而已。在这个事例中我们也许可以说到心理对身体的影响,或者身体对心理的影响。但我们的意思是,“影响”这个词不是在严格意义上使用的,例如,一个直接的因果影响不能由心理项施加到身体项上,而只能施加到心理过程上,这种心理过程通过身心平行论代表着心理过程。因此,一个外部的随意运动不是由内在的意志活动产生的,而是由与其有关的大脑过程产生的;一种观念并不随着感觉中枢的兴奋而产生,而是随着与这些过程相平行的感觉过程和联想过程而产生的。如果继续推理下去,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并不是生理刺激引起了感觉,而是某些基本的心理过程引起感觉,这些基本的心理过程处于意识阈限之下,并把我们的心理生活与某些更一般的基本心理过程的复合体在外部世界中联结在一起。但是,由于我们对所有属于这些的东西一无所知,因此我们没有选择。在经验主义心理生活发展的开端,我们必须首先用一个生理项来代替一个心理项。但是,在此心理学的情况是否比生理学的情况更糟?它是否能够说明与心理活动的最高产物相对应的生理过程?
因此,在所有的经验主义调查中,心理学被迫采取同样的立场,像生理学必须假设有关的心理现象那样去看待生理的因果关系链条中的一些环节。这两个科学领域要想取得成果,就必须相互承认这些领域。对心理学是可能的身体过程的本质的惟一观点因此是那些当前在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所盛行的观点。必须假设一种实际呈现的、绝对恒定的物质基础,除了考虑到它的部分运动以外。与这种情况相对立的是存在着生命的心理现象的范围,一种同样独立的调查领域,并不允许根据事物运动的联结而进行的因果解释。所以,对于心理学而言,就像对于生理学一样,身心平行论原理将成为一种终极的假设,违背了这种假设,心理学就不能前进。
当然,在此问题上,形而上学的态度是相当不同的。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从对客体的分析开始的,并通过对客体性质的分析为它探究高级的统一体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在这种统一体中,平行论原理的二元论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所有了解都以观念形式出现在我们大脑之中。观念与对象的区别仅仅是思维分析活动的一种结果,依赖于这种区别而把实验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心理科学。在思维的分析活动中,观念同时又是对象,没有任何对象同时不是观念,或者并不存在与控制观念形成的定律不相一致的对象。但是,如果人们认为,通过抽象和区分,思维已经从外部和内部打破了世界的原始统一,你们就可以轻易地理解心理的持续性冲动,心理的持续性冲动把恢复那种统一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最后活动。不仅如此,你们将会认识到这种努力是正确的,其实现对科学而言是一项任务。应当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是心理学的事情,而是哲学的事情。心理学只能指出通向其自身以外的道路,这些领域是由其他规律支配的,而这些规律并不是心理学领域必须服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