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噪音
复合乐音是通过把次级音调加强为主音调而从单一乐音中产生的。我们发现,即使在一些和谐的和弦中,不和谐的音素也不是完全消失的。一旦这些不和谐的音素增长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和谐的音调比率不再能被知觉到,那么复合乐音就转变成第三种一般的声音性质,即噪音。在某些音域广阔的乐器上,如钢琴和管风琴,同时弹奏大量不和谐的音调,你们可以很容易地使自己相信噪音是起源于复合乐音的。各个音调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如此强的节拍,其结果是感觉倾向于完全丧失它的乐音特征。
但是,当我们寻求测定乐音结束而噪音开始的那一点时,我们发现并没有一个界限分明的分界线。在噪音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一个或更多的低沉音调,但是这些低沉的音调伴随有大量无法区别的次级音调,这些音调或强或弱,并有极为不同的音高与之相随。这就是说,乐音和噪音的区别仅仅是程度上的。噪音和乐音都同样依赖于同时产生的音调感觉。即使在乐音中,我们也无法区分和鉴别出这些音调感觉的大部分成分。它们仅仅服务于使主音调以特殊的方式音色化,若要找到其真正的原因,就需要敏感的耳朵和紧密的注意力,或者需要特殊的实验条件。主音调本身的存在也进一步模糊了音色依赖于泛音发生这一事实。关于噪音,其情形就完全相反了:它是由于起主要作用的音调的混合而造成的,其结果是,单独的音调倾向于完全消失。
尽管通常如此,然而,有可能这不是噪音产生的惟一方式。噪音的产生存在着另外方式。这种方式有时同前述第一种方式一起起作用,有时单独起作用。振动速率的速度如果过高,以至于超越了音调感觉的上限,就会被知觉为嘶嘶的噪声,而振动速率过慢,以至于没有达到音调感觉的低限,就会产生轰鸣一样的噪声。研究认为,这些感觉不是由适应于音调的耳蜗器官的兴奋导致的,而是由联结听觉神经纤维、位于内耳迷路的前庭的更为简单的器官振动造成的。由于前庭属于比耳蜗更早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绝对没有音调的感觉解释为比乐音更为原始的,并将其看做构成了大多数低等动物的声音感觉的整个系列。然而,一旦音调感觉形成以后,这些没有音调的感觉就被不和谐的乐音成分完全遮蔽了。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这些不和谐乐音构成成分转变为大部分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