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等动物的心理
乍眼一看,似乎在高等动物特别是高度发展的家养动物的心理表述以及在前面所描述过的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蚂蚁和具有确定本能的其他昆虫之间的心理表述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家养动物与人类的不断交往似乎使它们在心理方面更接近人类;人类对家养动物的观念内容、联想方向和其整个情感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狗就能分享其主人的欢乐和悲伤,它能从主人的脸上看出主人是生气、高兴还是沮丧。受过训练的长卷毛狗能够在得到其主人的赞扬时和其主人一样高兴,能够在得到主人信任、接受某些任务,如携带一个篮子或一根拐杖时,表现出骄傲的表情。所有这些指向情感的巨大多样性和其他情感的相当大的可适应性都是十分真实的。但是,情绪表达永远不会属于理智情感的——逻辑的、美学的范畴等等。所以,从动物所显示的与人类如此相似的活动中所得出的惟一推论是,动物被赋予一种非常积极的联想机制。
毫无疑问,我们的高度发展的家养动物的行为证明了这种联想活动。一旦当你拿起帽子或拐杖,你的狗就知道你准备外出,并显示出高兴的表情和其他一些明确无误的姿势以表明它希望和你一块出去。每个星期六我都要给我自己的长卷毛狗彻底地洗一次澡,可它对此并不喜欢。在家里所进行的各种准备工作将使它意识到星期六已经到来,而它经常不是在星期六的早上消失,就是到很晚才回来,因为此时它对冷水的恐惧已经结束。在这些情况下,它通常一整天在房前的广场上度过,企盼地望着窗口,并且明显地在希望回家与厌恶等待它的命运之间踌躇不决。当星期天早晨到来时,它显得格外高兴。因为在那一天,生活在邻近城镇的我弟弟习惯于过来看我。我家的狗对他比对我们家的人更依恋。它一大早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呆在大门后面,用满怀希望的摇尾动作来欢迎接近的脚步声,如果来的人使它感到失望,它就垂头丧气。最终,当我弟弟真的出现时,它就以欣喜若狂的姿势表示欢迎。这种经验不仅表明联想的运作机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就像经过几天以后对一个人的再认所证明的那样,而且——这是把当前的事例从简单再认的情形中区分出来的情况——动物自身能够把在时空上一致的事件联想起来,并把这种联想延续到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当然,长卷毛狗通过房间里清洁工作的特定准备就知道星期六已经到来。当这种观念与它自己非常不喜欢洗澡的观念密切联结起来时,这种联想不仅强烈到足以使它一整天不呆在房子里面,而且也进一步地与第二天其他的和更复杂的联想,如我弟弟要来的联想联结起来。当然,这种有规律的拜访促进了联想的形成。与此同时,我们在此具有一种时间观念的发展,这种时间观念远远超出了直接的同时发生的事件的联结和相继发生的事件的联结。尽管这种说法符合当代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但却是错误的,即如果我们把狗的行为以这种方式进行归纳:“昨天是打扫房间和洗澡的日子;我的朋友通常在这一天的第二天到达;因此他今天会来。”更为简单的解释,也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是前几星期的经验已经在动物的头脑中形成了对这些相继出现的事件的固定的接近联想;而且它在先前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以后,对我弟弟到来的期望与它在其食物盘盛满食物以后就可以得到吃的东西的期望一样。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惟一区别在于前一种联想延续了更长的时间并且比后一种联想包含的事件多。
通常根据智力活动这个词的严格意义来进行的大量观察与我自己的这些观察事例多少有些相似。我仅引用下面的事例,这是从罗曼尼斯的著作《动物智慧》中摘录的。一家的仆人已经习惯于在有雾的日子里把餐桌上剩余的面包屑用来喂鸟。一只猫利用了这一点,这些鸟聚集而来,猫则不时地美餐一顿,把飞来的鸟吃掉一两只。因此,喂鸟的活动就再也没有继续。然而,这只猫却自己在草地上撒上面包屑,其明显的企图是引诱鸟来上钩。罗曼尼斯用另一个故事进行补充,在这个故事中,把面包屑撒在花园的小路上,而猫则埋伏在一边以便抓住鸟儿。然而,在这种情形中,猫经常离开花园小路而躲藏在附近的灌木丛中,以等待鸟的到来。但是,鸟儿们表现得比猫还要清醒:它们站在墙上等候,在它们的敌人感到疲倦并离开之前,它们从不冒险飞下来觅食。罗曼尼斯证明这两只猫具有同样的推理能力。在后一种情况中,猫的推论是:“面包屑吸引鸟;因此当撒下面包屑后,我就等待着鸟儿的到来。”在第一种情况中,猫更进了一个阶段:“因此我要撒下面包屑来吸引鸟。”毫无疑问,这两种情形是类似的,而且比较简单的是它始终是引导动物行为的那种普通联想问题。但是,同样没有疑问的是猫不能作出作者的推理。一旦当撒面包屑和吸引鸟之间的联想已经形成,期望感(feeling of expectation)就足以使猫躺下来祈祷鸟的到来,就像它在其他情形中习惯于做的那样。这种联想极像鸟儿所形成的联想,甚至在它对意志的作用中。除非引导猫去进行一种特殊活动,而鸟儿则忍住不去进行这种活动。我们必须承认,当猫自己撒面包屑时,情况稍有不同。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动物行为的有关观点,这个故事是靠不住的,以至于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观察者的自欺行为(self-deception),或者猜想一些偶然发生的事情被错误地解释了。关于猴子的同样的故事听起来是更可能的,这是由于在这些动物中有高度发展的模仿冲动。在猫的例子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这一点,除了捕捉猎物的食肉本能以外。但是,即使我们承认这种观察的正确性,其活动也能由联想过程来说明。撒面包屑和吸引鸟之间的固定联想与抓住鸟的冲动结合起来,就能使猫为它自己提供一个联想系列。但是,如果我们排除这种自发活动与特殊的食肉本能的联结,我们就会看到在这种情形中所引用的联想范围不如我们在上面所引用的我的狗的回忆和再认的范围大。
动物的行为可由记忆观念来决定,同样也可以由相应的感官印象来决定,这是可以非常容易地加以说明的。我经常用我自己的长卷毛狗进行下面的可笑的实验。我教会它跳过我手中所拿的拐杖,每当我发出“跳”的指令时。但是,有一天我发出“跳”的指令却并没有出示拐杖。它最初吃惊地看着我,然后,当我重复这个指令时,它就不耐烦地狂叫起来;最后,在我板着脸几次发出这一指令后,它决定做一个空跳的姿势,但随后就朝我大叫起来,就好像是抱怨我的命令的绝对荒谬性。当我重复了几次这个实验后,狗能够通过空跳而立即对我的指令作出反应,而不再通过咆哮和狂叫表示抗议。指令词唤起了它的记忆观念,而此足以唤起拐杖的实际呈现所产生的活动;而观念和物体之间的对比感(feelings of contrast)以及行为的无目的性引起了与狗的习惯服从相冲突的不愉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