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立体视觉理论

§3 立体视觉理论

然而,我们必须问一问这种区分怎样产生了与一个平面物体相对立的三维物体的特殊观念。在这一点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许多权威人士认为,只有那些落在重合的视网膜点上的映像才被看做是简单的,所有其他的映像都被看做是双重的。因此,我们依据存在还是不存在双重映像而具有了第三空间维度存在和不存在的确定标准。分开这些的距离,即它们偏离重合的视网膜位置的量度,使得我们直接推论第三维度延伸的量度。因此,深度知觉就存在于双重映像的忽略之中,产生的深度观念越清晰,为了达到对单一物体的知觉而对这种双重映像的忽略也就越多。

然而,这种观点经不起实验的检验。如果把图31放到立体镜下,左眼接收到映像A,右眼接收到映像B,线段1和线段2落到视网膜对应的部分,线段1和线段3则落到视网膜不同的部分,其结果是:两个粗线,即线段1和线段3融合成一个单一的观念,由它们两线融合成的那根线具有了清晰的深度知觉,而细线,即线段2在纸的平面上与之交叉。这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已经将落在视网膜不同位置的两根线段合并成一根线段,而落在视网膜对应部位的两个线段则是分别被知觉到的。从这一实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深度观念并不是从对双重映像的知觉和随后的忽略中形成的。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则投射到一系列对应点的线段1和线段2的映像就不可能作为双重映像分别出现。因此,这一实验也证实视知觉的形成是建筑在两个视知觉联想基础之上的观念活动,它不仅是网膜映像的位置决定的,也受到这些映像所具有的其他性质的制约。两条粗线迫使自身首先作用于知觉,当两只眼睛的映像进行比较时,它们两者本身就可以指涉一个单一的物体。而物体本身必须在空间的第三维度上延伸到映像所占据的位置。

img

图31

因此,深度的观念并非由忽略或者从强度上减弱视觉共同活动中的单独的知觉形成的,而是通过对它们清晰的知觉和随后的合并而产生的——这种原初的联想又进一步与其他类似的观念结合。两个网膜映像的差异绝非作为无价值的不精确性而被抛弃。相反,它们给我们提供了外部物体空间性质的不同寻常的精确测量标准。由此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推论是:如果我们通过网膜映像差异而知觉这些空间性质,它们本身就必须带着这些独特的空间差异而出现在知觉之中。

但是,在网膜映像的这些差异(其比较使我们产生了深度观念)是怎样被我们知觉到的,又是怎样煞费苦心地成为观念方面,仍然存在着怀疑。我们必须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即给我们提供平面视野的空间关系的眼球运动感觉同样地,至少在最初,提供了在第三维度上的距离测量方式。这种假设看来是可行的,因为深度的观念是由运动产生的。我们已经讨论了眼动对于距离判断的意义。如果我们用双眼凝视一个物体,离开我们距离的增加或减少都会通过眼睛为保持对物体连续不断的凝视而产生的趋同或趋异的活动而被清晰地知觉到。通过运动的感觉,我们意识到这种运动;也是通过运动感觉,我们测量着物体的接近或离开。如果空间上延伸的物体放在我们面前,它同时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物体运动时依次被我们感知到的东西。同时,尽管三维物体是作为整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在任何单一的瞬间我们只能知觉它的一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趋同或趋异的眼动而逐渐从较近的一点过渡到较远的一点,或者从更远的一点过渡到较近的一点。以这样的方式,我们知觉到物体上较近的部分或较远的部分,就像我们观察处在运动中单一的点位置变化那样。

毫无疑问,深度观念最初是以这种方式,通过依次进行的感觉和知觉而产生的。但是,它是否继续以同样的方式产生,是否双眼获得的单一观念继续由一系列依次进行的活动而形成就是另外的问题了。在平面知觉的研究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在那一方面,运动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看到,运动并非在每一个单一的知觉中持续起作用,实际情况是静止的眼睛本身可以看到空间中的事物,具有一种相当精确的空间延伸测量方式。而且我们发现,正是由于视觉中位置色彩的存在使得眼睛可以摆脱这些运动不停的活动。这些位置符号具有持久的特性,一旦确立了同运动感觉的关系,就足以把感觉带入延伸的形式中。

在双眼视觉中完成视觉空间简单知觉的深度观念在眼睛全然不动的时候同样可以产生。它似乎经常产生于这样的一瞬间,即眼睛在那一瞬间受到光的影响,因而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留给被运动分开的一些依次出现的知觉来形成深度观念。如果让一个观察者在黑暗中带上立体镜,且立体镜图画突然被电火花所照亮,这一点就可以得到完美的、结论性的证明。电火花持续的时间如此短暂,因而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眼动的可能。然而,如果这些图画足够简单,紧接火花照明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在第三维度上延伸的清晰观念。

因此,深度观念可以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产生,确实不需要系列的运动。那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在静止的眼睛的视觉特性中必然存在着某种东西,视觉利用它可以摆脱本来强加于视觉的那些条件。这种东西不会是别的,只能是那种使我们的平面视觉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本来是如此必须的运动协作的东西。这里,我们再次提及了感觉的位置特征。感觉的这种位置特征有助于决定它们在其所属的视网膜上的排列,提供信号,使得心灵在此建构每一种特殊的网膜映像的空间延伸。正是从这些在映像中发现的差异,心灵测量着空间第三维度上的物体延伸。就像在区域视野中,重合的映像落到实际上具有共同感觉特征的视网膜区域上,给我们提供了在单一平面上物体延伸的指标那样,对那些不具相似特征的感觉来说,其所属视网膜区域的兴奋就提供了第三维度延伸的信号。

就像你们知道的那样,对应于某种感觉之间差异的空间距离的测量本来也是依据运动而进行的。但是,一旦这种测量方式获得以后,两个感觉系列(运动感觉和位置感觉性质)的稳固的联想就使得在某些条件下空间距离的测量在第一系列消失后依然不受影响。同时,观察证明,如果这两个系列的联结持续地受到干扰,就会造成空间视觉的混乱。只有通过一步一步地建立新的联结,才能逐步消除这种混乱。因此,如果眼睛在特殊的空间知觉中摆脱了运动的决定性影响,那么这种摆脱并非绝对的,恢复运动的控制经常被发现是必要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两个感觉系列的稳固联结才能以一种不受干扰的完整性而保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