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空间安排:一种联想过程
那么,通过不同的途径,我们获得了一个单一的结果。首先,我们视目的性反射的发展为一个心理过程。它的目标证明是反射运动的一致性局限。其次,我们尝试以物理学的术语分析这一过程。在这里,我们面临着与生理学实践的结果同样的局限性。因此,心理学的和生理学的两类研究一起,对身心平行论的原理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解释,使我们发现身心平行论的原理在简单感觉过程的范围里是普遍有效的。但是现在我们必须转向我们的心理学问题,去问一问:反射运动在以上面描述的方式受到一致性的限制以后,它们变成什么样子?通过反射而形成的联想对心理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我们将从眼睛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眼睛那里,运动的机制明显比较简单。眼动从一开始起就限于少量的转动眼球的肌肉。恰恰是黄斑的特殊感受性把眼动带入与视网膜的这部分的确定关系中。相反,在皮肤那里,存在着对于感觉来说为数众多的同等重要的线索。或者换句话说,在眼睛那里仅仅呈现一次的东西,在皮肤那里会重复许多次。
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眼球的反射运动具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任何光刺激,无论出现在视野的哪个部分,都被带到黄斑处,即形成最清晰视觉的地方。每一个光觉都会引发一个运动,通过最可能短的路径把刺激传到黄斑,且相应的运动感觉与黄斑形成稳固的连接。这一反射运动的另外一个结果是改变原始感觉的位置色彩,使得原始感觉的色彩转变为最清晰视觉位置所特有性质的色彩。原始刺激作用距视网膜中心越远,感觉的改变越大。运动感觉的强度也同这个距离成正比关系。如果我把重物举高2英尺,我的感觉就比仅仅举那个高度的一半要强得多。我们所有的运动感觉在强度上都依次与所做的运动量度成比例关系。因此,光觉性质上的改变完全平行于眼动感觉强度的改变。我们通过视觉的位置色彩而鉴别出特定的光刺激与最清晰视觉点的关系。我们根据所导致的眼动感觉而从数量上估量这种关系。当眼睛的运动把固定的光刺激带到视网膜的不同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会引起不同的感觉特性。这种不同都与一个运动感觉相平行。因此,我们用最紧密的方式把这种运动感觉和这种变化联系在一起,且把主观的感觉差异与客观刺激作用引起的差异相区别。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把它们理解为主观的东西,也不意味着我们把它们视做某种内在于我们的东西而与外在于我们的事物相区别:明显地,在这些知觉过程,在这些依赖于联想的心理机制的知觉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任何这类区分的问题。相反,它们都是一些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心理过程我们处理物质世界,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们仅仅是通向自我有意识的辨别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即使在这个阶段,清楚界定的区分也是存在的:主观差异形成了一组感觉性质,感觉的其他特性则形成了另外一个和完全不同的一组感觉性质。而这一事实是我们这里关心的。一系列反复出现的感觉差别与运动感觉的类似系列形成了依赖关系。同时,在我们如此叙述时,我们假定了一个实际存在可能受到怀疑的条件,即一旦眼睛把视觉印象带到黄斑上,眼睛就会再次离开而转向另一视觉印象。或许把原来的视觉印象带回到在开始时视网膜受刺激的那个特殊部位。(如果我们可能辨别出视觉依然保持不变的话,就必须如此。)无疑,成人可以从这一点到那一点,自如地移动眼睛。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一个接一个地接受任意数量的视觉印象。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假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简单的反射机制仍然占支配地位的时候,同样如此吗?事实上,已经有一种影响在起作用,它使得凝视点的变化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些预备性的作用,随意变化的可能性肯定不会实现。我的意思是疲劳的影响,即在外部刺激长时间的作用以后,视觉减弱的现象。
每一个作用于视网膜外周部分的刺激都唤起了一个反射运动,这一反射运动把刺激的表象带到最清晰视觉的位置。在那个地方,视觉印象被保留一会儿,直到疲劳产生、运动机制放松下来为止。以后,其他不同种类的且视网膜对之未曾产生疲劳的处在外周的视觉印象可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因而唤起了相应于它的第二个反射运动。以这种方式,你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外部印象是怎样依次在视觉最清晰的那一点上得到理解。这些外部印象中的第一个总是强度上最大的,或者是其刺激作用的位置与黄斑处在最紧密的反射连接关系的。其他的印象则依照确定的秩序尾随其后。现在,我们假定呈现给眼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光点。即使这两个外部印象极其相似,它们激起的感觉也将具有不同的位置色彩。如果眼睛从原来的部位移向另外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第二个光点恰好落在第一个光点刺激的位置,那么第二个感觉就与第一个感觉在性质上完全一致,而此时第一个感觉已经改变了。运动感觉在那里测量了横向运动的距离,即两个光点相互之间的距离。
每一个运动感觉与相应的部位感觉色彩系列的连接都是一种经过长时间联系而形成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数目是非常大的。联想与其他联想相互之间又形成新的联想。运动感觉形成了一个数量上分等级的系列,部位的感觉差别形成了一个性质上分等级的系列,因而同时产生了两个从联想上关联的感觉系列的完全平行。这种复合联想过程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必然有点期望回答这个问题。既然这一过程把眼睛中和眼睛周围激起的整个感觉都连接在一起,那么它同样可以使开始于简单光觉的那些感觉过程成为一个系统。它将决定着眼睛把其感觉转变成知觉的形式。
这种形式就是空间知觉。因此,即使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观察把我们导向这样一个结论,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知觉并非心灵固有的东西,而是感觉联想的产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通过对空间知觉性质的研究,详细地检验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