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深度的观念
那么,视觉是通过物体位置和相应的分界线的变化才把物体知觉为空间上分离的。达到物体空间分离的另外一个,也是之后一个动因存在于视觉对距眼睛不同距离的空间点的参照上。即使在完满发展的视觉中,我们也可以显示出空间深度的观念是怎样起源的,因为深度的观念相对来说出现得要晚。这一点已经为一个先天失明者的经验所证实。这位先天失明者后来通过外科手术恢复了视力。在这样一些事例中,我们发现了某种在失明期间通过光闪烁(light-shimmer)的协助而获得的定位能力。光闪烁在他失明期间从未完全消失。但是他没有距离的认知。遥远的物体经常地被认作为近在咫尺:当这位病人伸出手去触摸这些物体时才知道自己错了。在几个月的婴儿那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些婴儿会伸手去抓月亮或从三层楼的窗户中伸手抓街上的物体。
深度观念的发展主要受到眼睛运动的制约。我们让自己的眼睛首先瞄准近处的物体,然后转向较远的物体,眼睛扫视过的这段路程给了我们依次扫视过的物体距离的测量标准,因为运动感觉是与每一个运动联结在一起的,它的强度也随着运动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如果要测量物体的相对距离,那么物体当然不能相互重叠。而且,这些物体的底部必须是可见的。如果情况不是如此,那么极有可能把距我们不同距离的物体判断成拥挤在一起的。做这样一个小实验你就可以相信这一点:用一张小纸片遮住眼睛的下半部分,这样一来,也就遮住了所见物体的下半部分。如果物体距离的差异很小,这些物体一般就会被看成是在同样的距离上;如果物体距离差异很大,你就会注意到,一个物体更近,另一个物体则更远,但是你没有任何有关它们之间距离近似的观念。在这些例子中,你对任何差异的注意都是你的眼睛对近处和远处物体的调节造成的。由于调节同样依赖于肌肉运动,在伴随的肌肉感觉中,我们对眼睛的聚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测量标准。同时,我们明显地还不太习惯注意这一机制。通常,在测量距离时我们不太使用它,而是使用眼球的运动。眼球运动要精确得多,而且范围也更广泛。
通常,当我们的眼睛从一个物体的底部移向另一个物体的底部的时候,我们是从较近物体开始的。如果我们判断任一物体距我们的总距离,我们从自己的脚开始。因此,对于测量距离来说,脚是最原始,也是最自然的单位:脚的长度是发生于我们的第一个空间距离。现在,当我们的眼睛从较近的物体过渡到较远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睛是从下向上运动的。假定我们站在a点上(图24),一只眼o依次指向越来越远的点b、c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眼睛是向上转动的。视轴逐渐从垂直向下的位置向着水平方向移动,直到最后,物体非常遥远,视轴完全达到水平位置。这一运动并不限于眼睛。头部也跟着运动,特别是物体直接在我们的下方,此时头部协助眼睛的运动。这些头部的运动也给我们的运动感觉提供了一个测量标准。因此,无论负载着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凝视眼睛的头部怎样运动,结果都是一样的。
图24
在这些运动中,由于头和眼睛都是从下向上运动,远处的物体似乎比近处的物体要高一些,限制我们视野的水平线也处在与眼睛同样的高度。如果地球完全是一个平面,我们会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凹点上,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全都高于水平线。当然,这一现象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平坦,部分也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而在各个方面被改变了。再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客观上相等的距离使得眼睛在扫视它们时需要较少的眼动,因此,它们离我们越远,远的物体比近的物体看起来越是接近。因此,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经常无法发现物体距离的差异,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距离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则非常明显。如果你看一看图24,角1和角2对应着同样长的一段距离ab和bc。你会发现这些角越来越小,最终将完全消失。这些角提供了眼睛运动量度的直接测量方式。但是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更高一点的位置,眼睛处在o'的位置上,我们的视野立刻就延伸了。本来看不到的遥远物体也变得可见了。而在另一方面,近处的距离则较之以前相对变小了。因此,如果我们登山,或在热气球上升空,所有的物体,无论近还是远,都同样距我们更近了。
坐落在距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其差异不仅表现在其底部的相对位置上,而且也表现在许多其他的性质上。这些性质最初是通过根据眼动而进行的距离判断的相互联系才发挥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变成了距离的独立指标。物体的投影就主要属于这一类性质。投影的方向和程度依赖于有关物体光源的位置以及物体与观察者的角度的关系。再有,距离的增加意味着物体分界线的清晰度的减少。而且物体越远,它的色彩越暗淡,其色彩性质根据大气对光线的吸收而有所不同。所有这些因素一起组成了绘画和素描中的透视观点,使得画家可以通过轮廓、光线、形状和色调的适当分配而在一个平面上造成实际上三维关系的错觉。
当距离非常之大时,物体的外显量度(apparent magnitude)就成为进一步要考虑的因素。当我们比较距离非常远的物体时,物体的外显量度提供了最为明显的测量标准。在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透视因素缺乏的条件下,它甚至成为第三个维度上惟一的距离判断标准。如果我们把一棵距我们10英尺的树和距我们100英尺的树进行比较,即使我们知道两者客观上是相等的,前者看起来还是要大。直接呈现在知觉中的物体的量度我们称之为外显量度。每当我们从重复多次的经验中得知物体的外显量度时,它的外表尺寸就被我们用做离开我们距离的测量。就我们来讲,这并非是反省活动的结果,因为知觉过程从不涉及反省,而是由于距离的观念与外部印象直接联想造成的。然而,这一观念的发展依赖于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把它解释为实际大小已知的物体的距离与物体的外显量度之间联想的结果。从远处走过来的一个人的外显量度因而立刻可以激发距离的观念,因为在许多以前的场合中,我们已经通过其他直接给予的特征,特别是把眼睛从我们的脚下移到他的脚下,而在这种特殊的距离观念和特殊的外显量度之间形成了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