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动物本能和人类本能的关系

§5 动物本能和人类本能的关系

我们现在已经回顾了人类本能起源的条件。这一问题如何与由动物王国所呈现的类似现象进行比较呢?它们是否可从同样的条件中诱导出?——也许不同的数量涉及不同的因素,或者我们是否必须寻找其他一些特殊的解释理由?

动物和人类本能的表达是不同的,但其基本的相似性是不容置疑的。对第一个问题必须作肯定性的回答,而对第二个问题则必须作否定性的回答,虽然这种否定并不是绝对的:由于人类生活的条件是这样的,在这种生活条件中,某些影响趋于消失,而且可以相应地不予考虑,但这些影响在动物生活中却获得了相当大的重要性。为了明白这种观点(admission)的必要性,我们不得不关注动物的本能,如毛虫的本能。这种本能不仅为其自身提供了条件,而且为其幼虫提供了条件,甚至为成虫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此,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动物的事例或其自身的任何先前经验。我们的解释所采纳的原则能否解释这一现象呢?即生活在石榴中的一条毛虫在其变形之前在成熟的石榴中开出一条路,并迅速用丝线将其住所的这一部分与附近的树枝连在一起,以便使其在完全完成变形之前不至于掉到地上。在达尔文的遗作中引用了很多类似的事例,作为附录出现在罗曼尼斯出版的著作《动物的心理进化》(Mental Evolution in Animal)中。帝蛾(the emperor moth)的例子也属于此类,我们曾用这个事例反对唯理论的假设。这些都是先天本能,所以,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与它们最为接近的类比是由饥饿婴儿的吸吮活动提供的。但是,对于现成的反射机制来说,这些事例是非常简单的。对于复杂的动物活动,我们是否能够同样这样说呢?这些复杂的动物活动在不同的物种中如此奇妙地与特殊的生活条件一致。而且,即使承认能够这样说,那么这种物种的先前生活史又如何促使我们解释特殊的反射机制的起源呢?

我们对这种生活史的细节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对本能进行真正遗传学解释的任何希望。我们所能做的是:首先,验证反射起源可能性的一般问题,这种问题不只是涉及活动和刺激之间确定的不变的协作,而且这种协作会随着其特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探讨“反射”这一概念对于所陈述的事实是否真正有用。现在真实的情况是:无脑动物能够展示随特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那种反射。把一只青蛙的整个大脑切除,只留下视叶(optic lobes),当这只青蛙的皮肤受到刺激时它不仅试图逃避,而且它也试图避开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是,在其他方面,这种活动具有一种反射的所有特征。将此事例运用到当前的情形中。毫无疑问,在此,变异根据特殊条件而发生,如果只是由于活动不是纯粹反射性的(正如我们先前的讨论所表明的),就像那些饥饿婴儿的活动一样,但是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以神经中枢内预先形成的目的性联结为中介。所以,像毛虫之类动物的本能活动尽管乍眼一看显得很奇怪,但它与人类婴儿的本能活动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对于人类婴儿的活动而言,我们发现要作出解释是相对容易的。

还有一点需要进一步解释。迄今为止,依赖于人类经验的事实,我们以这种方式在先天性本能和获得性本能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们已经假设,父代可以向子代传递在他自己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而获得的生理倾向,而且在世代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遗传性的倾向通过积累而得到加强并变得明确化。但是,是否有可能构想一种特殊的生活史,在这种生活史中充满了各种倾向,并最终能产生像那些毛虫的本能活动、帝蛾的本能活动、甚至候鸟的本能活动那样的一系列如此复杂的本能活动,候鸟在没有教导或先例的情况下在冬天飞向南方。确实,我们在此不能用熟练的富有经验的钢琴家进行类比。但是,它是否能够真正地运用于人类的先天本能呢?它们是否暗示着,除了意志活动之外,要求意志活动引入随后成为习惯的东西,还是一种存在于外部生活条件中的强制力量呢?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摄食功能在人类中已经得到了发展,除了结构演化的事实允许功能的推断以外。但其一般的心理属性促使我们相当明确地假设,习惯的早期发展和巩固是在外部环境和来自于情感的随意活动这两者的联合和永恒影响下发生的。

由此使我们导致了这样一种原则,达尔文把这种原则看成本能发展和进化过程的头等重要原则——就是适应环境的原则。毫无疑问,这种适应和随意活动构成了动物冲动发展的两个普遍的决定性因素。第一个因素补充了第二个因素;意志必须具有它所指向的目标。当然,反之不一定如此。在植物王国中,特殊的改变是通过环境的单独运作而逐渐受到影响的,影响生长的功能或有利于某些更稳定更永恒的特性。这种被动的适应也自然会在动物中发现,因为它们与植物一样,也具有通过被动适应而改变的生理功能。但达尔文把本能发展解释为被动适应的主要结果,这种解释似乎与事实矛盾。本能活动是冲动的,那是一种随意活动;无论我们往后追溯多久,我们都无法找到从意志活动中所获得的任何东西。就是说,任何种类的动物本能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除非从一开始就存在与感情和随意反应相互作用的外部刺激,这种反应在有机体进化的所有阶段上构成了本能的真正本质。我们可以成功地从一个更简单的本能形式中获得一个更复杂的本能形式,但是我们永远不能根据既非本能也非冲动的东西来解释本能。

因此,生活的外部条件和对这些生活条件的随意反应是本能进化中的两个运作的因素。但是,它们是在不同的程度上运作的。心理的一般发展始终趋向于以某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来改变本能。所以,产生了两种相互联系的原则。首先,适应环境——它在生命的低级阶段起支配作用。其次,随意活动——它在生命的高级阶段起支配作用。这是人类本能和动物本能之间的最大差异。人类本能是习惯,是从先代获得或继承的;而动物本能是对生活条件的随意活动的有目的适应。第二种差异来自于第一种差异:即大多数人类本能是获得的;而动物本能(除了训练的结果之外,我们在此并不关心这一点)则限于先天本能,变化的范围非常有限。这就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以理解的,即旧心理学没有看到习惯和实践与本能的联结,因而经常把本能活动只归结于动物,而否定人类身上也存有本能。从这种联结中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动物本能是更有支配作用的反射,更专门地由先天的身体组织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活动所组成。如果动物中大量本能活动的复杂性与这种观点矛盾,你们必须记住,在整个动物王国中,它们保持相对一致。我们几乎可以说,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个组织在很多情况下是由通过本能所建立的某些联想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