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先天性本能

§3 先天性本能

与这些获得性人类本能区别开来的是其他一些本能,它们是先天性的。在人类中,这些先天性的本能由于文明和教育,也许比其他动物中的先天性本能得到了更多的改变;但是,对于最重要功能的器官来说,它们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存在两种基本的机体性质的本能——性冲动和摄食冲动——它们像先天的比拟那样,在人类身上似乎没有改变。一般来说,对先天本能状况进行调查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从人类意识的事实出发进行调查似乎有着更多的理由,因为它们可以提供直接可得的观察材料。

先天本能是产生于先天观念的吗?或者说先天本能是依赖于智力过程的吗?你们马上可以看到,如果人类对这些假设的形成不予考虑的话,这种假设就像那些假设那样从来不能建立。或者模仿冲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这些假设中的一个构成因素,就像在获得性社会本能中那样?对这种问题,我们同样也不用用更多的语言而给予否定性的回答。那么,我们是否把这些原始本能的表现看做是与机械的随意活动相似的某些东西呢?当然,如果你们观察一个新生哺乳动物的第一次吸吮活动,即通过实际吸吮乳汁而满足其饥饿之前出现的那些吸吮活动,你们不会发现更多的反对“反射”这一术语的东西。但是,不可能假设这些反射以类似的方式产生于由实践所引起的机械活动(如钢琴家的那些活动)。不!只要我们把我们自己限定于个体生活的范围内,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是原始的,而不是获得性的。因此,似乎我们发现了一种支持反射理论的例外情形,这种理论在其他地方已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我们不应太急于确定其有利方面,我们必须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来进行反驳或证明。反射理论假设新生哺乳动物的吸吮活动不仅是不随意的,而且是无意识的。就像一般的反射活动一样,它们在性质上是纯粹心理的:它们表明完全缺乏心理动机。现在,虽然这种假设在研讨会(study-table)上有足够的理由,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看到饥饿婴儿的活动的人来说,这种理论几乎是任何人所不能坚持的。每种容貌特征和每种姿势都预示着不愉快情感的出现。在婴儿的哭泣和活动中足以了解的是这种模糊的抱怨:“我饿了。”给他一些能够吸吮的东西,如一根手指或其枕头的一角。此时,婴儿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了。吸吮,而且只有吸吮才是婴儿此刻的所有活动。当然,用不了多久,不安分的情况又会出现,只有满足了饥饿感才能最终克服这些不安分。

把所有这些说成纯粹的心理反射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情绪表达具有任何意义,那么只能把婴儿的活动理解为心理的条件活动,如冲动的表现。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假设,在这些最初的冲动活动中不存在冲动所指向的目的观念的阴影。但是,对于情绪表达和冲动表达的起源来说,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感觉与附着于其上的情感对于这个结果是合适的。它们在由生理所决定的饥饿感中被提供,并与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结。

与此同时,在这种效应中,有一部分是这些原因不足以解释的——正是这种现象引起了这些冲动活动的目的性特征,并可能使它们达到目的——即嘴唇的吸吮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来说并不具有不愉快情绪的特征。然而,我们可以将此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达,这种情绪表达在人类婴儿身上与强烈的饥饿感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而且,如果这种活动是表达的一种,其目的性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因为,当表达活动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手段时,它们的一般性质,特别是来自于发展过程的目的性特征,就延伸到了个体以外:它们的生理条件是遗传的,或者在这种联结中的东西是同样的,它们都是在早先的世代历程中获得的,并可以追溯到无限的过去。这就向我们表明了包含在反射理论中的一点真相。新生儿的吸吮活动是反射的,在这种意义上,其中的表达活动一般也是反射的。其目的性就像反射的目的性一样,是由于种族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体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组织。但是,在这一点上,它们与反射本身不同,它们在心理上是由情绪所伴随的,而且它们的执行要由这些情绪来调节。正是这两种特征的结合才构成了先天冲动的特性。它处于反射活动和获得性冲动活动之间:与前者的联系在于其最终基础是生理的,而与后者的联系在于它直接产生于心理的条件,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干预改变其原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