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反射的目的性

§2 反射的目的性

在反射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中,反射都具有目的性的特征。如果反射运动限于作为其基础的肌肉群或直接毗邻受刺激点的邻近区域,反射的结果是使这一部分摆脱刺激的影响。如果反应是更为扩散的,那么肌肉的活动主要是在逃避运动方面起辅助作用。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整个肌肉群全部进入伸展运动状态,目的性的特征才消失了。

这一目的性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反射运动通常指向某个目标。目标达到后反射就停止了。目标同受刺激的部位相联系。如果你用一个针尖刺激无头青蛙的躯干后背,青蛙的一条腿就会剧烈地移向受伤的部位。接触到这一点似乎是整个反射运动的目标。而且实现接触是以在可能性上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的,即利用花费最小努力的那条腿和肌肉的中介,达到接触的目标。

眼睛的刺激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类似于皮肤的刺激作用获得的结果。如果你观察新生儿的眼睛,你肯定会注意到他们目光的固着性。的确,他们的眼睛是运动的,特别是光刺激落到他们的眼睛上。但是这种运动是没有规律的,似乎在视觉印象的位置和眼睛之间没有稳定的联系。这种稳定的关系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你把一盏灯放到一个几天或几个星期大小的新生儿的视野里,你会发现他把目光转向你,并盯着灯光。如果你把两盏或更多的灯放到他的视野,他的目光会在灯之间交替游动。但是凝视是固着在灯上的,眼睛是通过某种机械的必然性固着在上面,只有当印象由于疲劳而减弱,或当其他的刺激出现代替了原来的灯,眼睛才会离开。这就是说,我们面临着与通过反射运动而接触受刺激部位类似的现象。当光刺激出现在视野中时,眼睛就转向它,就像手臂转向皮肤上受伤的部位。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眼睛的反射机制是双重的。一方面,存在着光觉和收缩瞳孔、关闭眼睑的肌肉之间的联结;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光觉和转动眼球的肌肉之间的联结。如果眼睛以前一直处在黑暗中,眼睑反射可能会被一个非常微弱的光刺激所引发。当新生儿第一次向着光张开眼睛时,尾随的立刻就是一个强烈的痉挛性闭眼反射。但是这一器官非常快地开始适应光线,然后光觉和眼球肌肉之间的联结就开始出现了。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起初光刺激进入视野就导致运动,在任何意义上,我们都不能说这种运动是受控制和指导的。它仅仅是对光的一种盲目的探索而已。但是在出生后的两周到四周这段时间,就可以观察到某种程度的规律性了,此时婴儿开始凝视。出现在视野中的每一个光刺激都会激起一种对它凝视的倾向。对于凝视的解释是,在这个位置上,一定的光印象可以在视网膜的最敏感部位形成视觉表象。这个部位大约位于整个视网膜表面的中心,在这一部位稍外的地方,视神经进入眼睛,并从这个部位辐射到整个视网膜。从解剖学上讲,这个部位的特征是存在着极为接近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网膜元素,这些网膜元素着黄色,处理光刺激。这就是通常所称的“黄斑”。

那么,眼睛反射的发展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光刺激仅仅激发了无规律的运动。一段时间以后,运动有了确定的形式,并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此时眼睛运动的方式是把光刺激的形象集中到黄斑上。在这个阶段,如果光在视野中来回运动,眼睛就会以均匀的方式跟随它连续运动。

反射从最初的无规则到有规则的这一发展究竟经过了哪些步骤呢?很清楚,黄斑和反射运动的这种限制性关系不可能是通过调节反射运动的神经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结而获得的。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落在视网膜上的第一缕光线将同以后我们看到的光线一样引发同样性质的反射运动。现在,除了由经验事实提供的反对这一观点的证据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提示我们导致反射运动的力量是在中枢器官中传播的。就强度和扩散来说,从感觉神经纤维到运动神经纤维传播的力量依赖于刺激作用的强度和辅助传播器官一时的状态。因此,没有什么理由认为黄斑附近的强刺激应该仅仅引起眼睛的轻微的运动,而在视网膜边缘地区的弱刺激能引起一个强烈的眼睛运动。事实并非如此。明显地,必定存在某种影响在起作用,在感觉发展的时期里,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尽管反射运动的释放受到物理机制的影响,但它的范围和方向完全依赖于受刺激部位的位置。因此,器官较大的感受性和刺激作用增加的强度的表现是更多的能量和更快的运动速度。若要完整地解释其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考察感觉器官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