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一)诊断要点
(1)50岁以上男性,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
(2)上肢慢性疼痛或出现间歇性跛行、肢痛伴上肢或下肢动脉减弱、消失、不对称。
(3)X线片显示动脉壁内有斑片状钙化阴影者。
(4)多普勒检查可直接检出血管的狭窄程度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情况。
(5)踝/肱动脉收缩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9。
本病须与其他慢性动脉闭塞性病变相鉴别,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二)常用治疗策略
1.抗血小板药
可以减少本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或血管性死亡风险。口服阿司匹林75~325 mg,1次/天,不能耐受者可以氯吡格雷75 mg,1次/天替代。
2.改善跛行症状的药物
西洛他唑口服100 mg,2次/天;己酮可可碱口服400 mg,3次/天;还可用利马前列素口服10μg,3次/天,妥拉唑林口服25 mg,3次/天等。
(三)用药指导
(1)减少本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或血管性死亡风险可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
(2)改善跛行症状药物:西洛他唑、己酮可可碱、妥拉唑林等。
西洛他唑: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内的磷酸二酯酶Ⅲ(PDE3)的活性,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及血管扩张作用。临床用于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冷感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状。也可预防脑梗死复发(心源性脑梗死除外)。
己酮可可碱:为二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细胞内三磷酸腺苷,从而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促进缺血组织的微循环,增加特殊器官的氧供。还能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聚集。主要用于外周血管疾病(如间歇性跛行)。
妥拉唑林:盐酸妥拉唑林为短效α受体阻滞剂。对α受体阻断作用与酚妥拉明相似,但较弱,能使周围血管舒张而降压,但降压作用不稳定。能兴奋心肌及增加胃酸分泌。临床上主要用于血管痉挛性疾病如雷诺病、手足发绀及闭塞性血栓静脉炎。
利马前列素:为前列腺素E1类似物。对末梢循环有改善作用,对血小板的环磷酸苷含量,对血栓素的生成有抑制作用。用于闭塞性血栓血管炎及并发溃疡、疼痛及冷感等缺血症状。
(四)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阿司匹林
对本品或含水杨酸的物质过敏、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2.西洛他唑
出血性疾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3.己酮可可碱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冠状动脉硬化、严重高血压患者,妊娠期妇女禁用。
4.妥拉唑林
胃溃疡、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已确诊的青光眼患者禁用,糖尿病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