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药指导
(一)对症治疗
1.成人
由于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故青壮年体质好,症状轻,无并发症者,无须进行特殊治疗,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受凉和劳累,保持居室空气流通。
病情重或伴有发热者,应卧床休息。发热、头痛可用止痛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对乙酰氨基酚对凝血机制影响小,胃肠刺激小,作用快、缓和持久,应用较安全,每次0.3~0.6 g,3次/天。年老体弱者需注意发汗造成血容量不足,出现低血压,应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碱或苯丙醇胺溶液滴鼻;咽喉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或局部雾化治疗;咳嗽,给止咳祛痰剂,如复方氯化铵甘草合剂10 m L,3次/天;溴己新16 mg,3次/天,或用氨溴索30 mg,3次/天;剧烈干咳,可用喷托维林25 mg,3次/天,或苯丙哌林20 mg,3次/天,或氢溴酸右美沙芬15~30 mg,3次/天,或可待因每次0.03 g治疗。目前市售有多种复方制剂,可有效地消除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商品名繁多(如泰诺、白加黑等),其配方类似,含有止痛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止咳剂(右美沙芬)及抗过敏剂(氯苯那敏),部分复方制剂加用抗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或加用中药(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金银花、连翘等)制成中西药混合制剂。
2.婴幼儿对症治疗
(1)退热:轻度发热有利于抗感染,腋温>38.5℃可适当用退热药,以抑制下丘脑前区体温调节中枢所产生的前列腺素E,对抗此种内源性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药物常用:①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2个月以上小儿首选的解热药,剂量为每次10~15 mg/kg,口服,隔4~6小时可再服1次,每天不超过4次。该药商品名有泰诺林、百服宁、必理通等系列。②布洛芬,商品有美林退热系列。剂量为每次5~10 mg/kg,3~4次/天。③阿司匹林,WHO不推荐2~3岁小儿呼吸感染发热时用,因该药对胃刺激大,可导致胃溃疡、胃出血,且有引起Reye综合征的危险。但该药退热作用强,必要时可按每次10 mg/kg,口服。
(2)减轻其他症状:可用马来酸氯苯那敏0.1~0.2 mg/kg,3次/天,口服。鼻塞明显,影响吃奶及呼吸时,可清洁鼻腔后,用0.5%~1%麻黄碱1~2滴滴鼻,但婴幼儿禁用肾上腺素类滴鼻剂,如萘甲唑啉。
(3)镇静:烦躁及高热惊厥者,首选地西泮,惊厥时可用注射液每次0.5~0.7 mg/kg,直肠注入,5分钟后可达有效血浓度,吸收速率比肌内注射及口服快,仅次于静脉注射。必要时5分钟后可重复1剂。
(二)对因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目前尚不成熟,其临床疗效亦不满意。抗病毒药应早期应用,常用药吗啉胍对流感、腺病毒和鼻病毒有一定疗效,每次0.1 g,3次/天,小儿10 mg/(kg·d),分3次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对流感及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有效,可用50~100 mg含服,或以10~15 mg/(kg·d)剂量,分2次静脉滴注;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0.1 g,2次/天,口服;奥司他韦75 mg,2次/天;扎那米韦5 mg,2次/天,对流感病毒有效;阿糖腺苷对腺病毒有效;利福平对腺病毒及流感病毒有效;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由于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症状多在短期内逐渐消失,因此临床上一般以对症处理为主,抗病毒药的使用并不普遍。
2.抗菌药物
单纯病毒感染,不用抗菌治疗。若为原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如细菌性咽、扁桃体炎),或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应给予抗菌药治疗。病程长、症状重,发热不退,或咳嗽、咳痰加重,痰浓、量多,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青霉素、头孢霉素或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一般感染者给予口服,重症感染可肌内或静脉途径给药。
对易感者可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苗皮上划痕法接种,1~2次/周,连续60~70次,或用卡介菌提取物多糖核酸,2次/周肌内注射,30~50次为1个疗程,或用草分枝杆菌制剂(乌体林斯)肌内注射,2次/周,10周为1个疗程。可以提高机体防御力,减少或避免发病,发病后可使症状减轻、病程缩短。
(三)中药治疗
常用有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感冒冲剂等。也可静脉滴注双黄连针剂,剂量为60 mg/kg,1次/天,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