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糖肽类及其他
(一)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红霉素)
1.别名
红霉素碱,新红康,司丙红霉素。
2.作用与应用
本品为细菌生长期快速抑菌剂,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作用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1)治疗军团菌病、支原体肺炎及其他支原体感染,本品可作为首选药。
(2)青霉素过敏或不耐受患者的替代用药,如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猩红热、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梅毒,放线菌病,李斯特菌病等。也可用于风湿热的预防。
(3)肺炎嗜衣原体感染及其他衣原体感染。
(4)敏感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化脓性皮肤病)及小面积烧伤、溃疡面感染。
(5)阿米巴痢疾等。
(6)厌氧菌所致的口腔感染。
(7)空肠弯曲菌肠炎,本品可作为首选药。
(8)百日咳。
(9)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眼膏局部应用。
3.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1天1~2 g(硬脂酸红霉素按红霉素计),分3~4次整片吞服。治疗军团菌病,成人1天2~4 g,分4次服用。预防风湿热,每次0.25 g,1天2次。小儿30~40 mg/(kg·d),分3~4次服,百日咳患者疗程为14天。
(2)经眼给药:眼膏涂入眼睑内,1天2~3次,最后1次宜在睡前使用;滴眼液滴眼,1次1~2滴,1天4~6次。
(3)外用:软膏涂于患处,1天3次,避免接触眼、鼻及口腔黏膜;凝胶治疗寻常痤疮,早、晚各1次。
4.注意事项
(1)本品与其他红霉素品种或大环内酯类有交叉变态反应,故对本品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慢性肝病及肝功能损害者、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或暂停哺乳。
(2)本品有潜在的肝毒性,长期及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胆汁淤积和肝酶升高,尤其是酯化红霉素较易引起。其他常见消化道反应,药物热、皮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还可致耳鸣、听觉减退,注射给药较易引起。心血管系统可见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等。
(3)红霉素为抑菌性药物,给药应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以保持体内药物浓度。
(4)红霉素片应整片吞服,若服用药粉,则受胃酸破坏而发生降效。幼儿可服用对酸稳定的酯化红霉素。
5.药物相互作用
(1)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一般认为可发生降效作用;与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类有拮抗作用。
(2)大环内酯类为肝药酶抑制药,与甲泼尼龙、茶碱、卡马西平、华法林等同用时可使上述药物在肝内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增高而产生不良反应,必要时应调整用量。
(3)本品可阻挠性激素类药物的肝肠循环,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使之降低效果。
(4)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或加入酸性输液中使用。
(5)本品可抑制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西沙必利等药物的代谢,诱发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也是很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二)林可霉素类(代表药物林可霉素)
1.别名
洁霉素,林肯霉素,洛霉素。
2.作用与应用
本品抗菌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较窄,主要对各类厌氧菌及革兰阳性需氧菌有显著的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类似于红霉素,但革兰阴性需氧菌、粪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对本类药物耐药。本品用于治疗盆腔感染和腹腔感染时,常与抗需氧革兰阴性杆菌药联合应用。本品外用治疗革兰阳性菌化脓性感染。
3.用法与用量
(1)口服:成人1次0.25~0.5 g(按林可霉素计),1天3~4次;小儿30~50 mg/(kg·d),分3~4次,宜空腹服用。
(2)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1次0.6 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溶于100~200 m L输液内,滴注1~2小时。小儿静脉滴注10~20 mg/(kg·d),分2~3次,缓慢滴注(浓度为6~12 mg/m L)。
4.注意事项
(1)对本品或克林霉素过敏者、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禁用。肝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不全、胃肠疾病、哮喘、未完全控制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患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早产儿慎用,因内含防腐剂苯甲醇可出现抓握综合征。新生儿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不确定。
(2)胃肠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舌炎、肛门瘙痒等,长期用药可引起二重感染(假膜性肠炎),此时应停药,必要时可用甲硝唑、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可致变态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多形红斑。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升高、黄疸、耳鸣、眩晕等。
(3)静脉给药可致血栓性静脉炎。不可直接静脉推注。大剂量静脉快速滴注可引起心脏停搏和低血压。
(4)长期应用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5.药物相互作用
(1)与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氯霉素有拮抗作用,不可联合应用。
(2)与吸入性麻醉药合用可加强对神经肌肉的阻滞,导致骨骼肌松弛和呼吸抑制或麻痹,可用抗胆碱酯酶药或钙盐解救。
(3)与抗肠蠕动止泻药合用可致结肠内毒素排出延迟,增加引起假膜性肠炎的危险。
除林可霉素外,克林霉素也属于此类药物。
(三)糖肽类及其他
1.万古霉素类(代表药物万古霉素)
(1)别名:凡可霉素,来可信。
(2)作用与应用。本品属糖肽类抗生素,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具有杀菌作用,对肠球菌属具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其作用部位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不同,主要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阻断细胞壁合成,造成细胞壁缺陷而杀灭细菌,尤其对正在分裂增殖的细菌呈现快速杀菌作用。
(3)用法与用量。使用前加适量注射用水溶解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 mg/m L。①静脉滴注:全身感染,成人每6小时7.5 mg/kg,或每12小时15 mg/kg。严重感染可1天3~4 g短期应用。静脉滴注速度不超过10 mg/min(2 m L/min),每次剂量的滴注时间应在60分钟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原则上不用,必要时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小儿20~40 mg/(kg·d),分2~4次(1次10 mg/kg,每6小时1次;或1次20 mg/kg,每12小时1次)。新生儿15~20 mg/(kg·d),分2次。②口服:成人1次0.125~0.5 g,每6小时1次,治疗5~10天,1天剂量不宜超过4 g;小儿1次10 mg/kg,每6小时1次,治疗5~10天。
(4)注意事项:①对万古霉素类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听力减退或有耳聋病史者慎用。新生儿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②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肤瘙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药物热、感冒样反应及血压剧降、过敏性休克等。③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可致严重的耳毒性、肾毒性。耳毒性可见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老年及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及早停药可恢复;肾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少尿、血尿、氮质血症,甚至肾衰竭。近年由于制剂纯度不断提高,肾毒性已显著减少。④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并注意听力改变,应避免同服有耳毒性和肾毒性的药物。⑤对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应监测血药浓度,血药峰浓度不宜超过40 mg/L,谷浓度不超过10 mg/L。⑥静脉滴注过快、剂量过大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称为红颈或“红人”综合征),尤以躯干上部为甚,应停药并给抗组胺药。⑦口服给药可引起恶心、呕吐、口腔异味感等。不可肌内注射,因可致局部剧痛和组织坏死。静脉输入药液过浓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应适当控制药液浓度和滴速,并避免药液外漏。
(5)药物相互作用:①本品与碱性溶液呈配伍禁忌,遇重金属可发生沉淀,含本品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②与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杆菌肽(注射)、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和高效利尿药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肾毒性。与环孢素合用可增加肾毒性。③与抗组胺药合用时可能掩盖耳鸣、眩晕等耳毒性症状。④与琥珀胆碱、维库溴铵等肌松药合用可增强后者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⑤与考来烯胺同时口服可使药效灭活。
2.多黏菌素类(代表药物黏菌素)
(1)别名:多黏菌素E,黏杆菌素。
(2)作用与应用。本品为多肽类窄谱慢效杀菌性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使细菌内重要物质外漏,导致细菌死亡。对绝大多数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白杆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呈高度敏感,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及百日咳鲍特菌通常敏感,不动杆菌属、嗜肺军团菌及霍乱弧菌也敏感,但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及沙雷菌属通常耐药,所有变形杆菌属及脆弱类杆菌均对本品耐药,而其他类杆菌属和真杆菌属则对本品敏感,所有革兰阳性菌对本品均耐药。目前多黏菌素类已很少全身应用,主要为局部应用。①注射用黏菌素适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所致的严重感染,必要时可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无其他有效抗感染药物时可选用本品治疗。②口服用于儿童大肠埃希菌的肠炎和其他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③肠道手术前准备:中性粒细胞减低患者可用本品联合其他抗感染药物口服,以减少肠道菌群。④外用于烧伤和创伤引起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耳、眼等部位的敏感菌感染。
(3)用法与用量。①口服:成人1天100万~150万U,分3次餐前服,重症时剂量可加倍;小儿2万~3万U/(kg·d),分3~4次服。②静脉滴注:成人1天100万~150万U,小儿2万~3万U/(kg·d),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③外用:灭菌粉剂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制备成1万~5万U/m L的溶液剂。
(4)注意事项:①对多黏菌素类药过敏者禁用。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使用。孕妇、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②可引起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口服时可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泻等。肌内注射可致局部疼痛,静脉给药可引起静脉炎。③本类药物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亦可引起头晕、面部麻木、周围神经炎和神经肌肉阻滞而引起呼吸抑制,新斯的明治疗无效,只能进行人工呼吸,钙剂可能有效。④肾功能损害者不宜用,必须应用时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⑤本品注射已少用。用时剂量不宜过大,静脉滴注速度宜慢,疗程不宜超过10~14天。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
(5)药物相互作用:不宜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氨基糖苷类、头孢噻吩、万古霉素等)及肌松药合用。
3.杆菌肽类(代表药物杆菌肽)
(1)别名:亚枯草菌素,枯草菌肽,崔西杆菌素。
(2)作用与应用:本品属慢效杀菌药,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耐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有作用;对革兰阴性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等也有一定作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效。细菌对其耐药性产生缓慢,耐药菌株少见,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本品口服不吸收,局部应用也很少吸收。由于严重的肾毒性反应,临床仅用于局部抗感染,其优点是刺激性小、变态反应少、不易产生耐药性。其锌盐制剂可增加抗菌作用。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链球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及眼部感染,如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及烧伤、溃疡面的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睑缘炎及睑腺炎。
(3)用法与用量:外用,软膏局部涂于患处,1天4~5次;眼膏涂于结膜囊内,每3~4小时1次,或睡前涂1次。
(4)注意事项:①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②有轻微刺激感,偶见变态反应。③避免在创面长期或大面积使用,使用不宜超过1周。
(5)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4.其他
如莫匹罗星,是一种局部外用抗生素,通过可逆性地结合于细菌异亮氨酸合成酶,阻止异亮氨酸渗入,从而使细胞内含异亮氨酸的蛋白质合成终止而起抑菌和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