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淋巴结炎
(一)诊断要点
继发于牙源性及口腔感染较多见,小儿大多由上呼吸道及扁桃体炎引起。好发生于颈深上淋巴结,颌下及颏下淋巴结。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初始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自觉疼痛或压痛,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发展成脓肿后,疼痛加重,侵及周围软组织则出现炎性浸润块,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此时全身反应也较重,表现为寒战、高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慢性淋巴结炎临床特征为淋巴结内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微痛的硬结,活动,但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应注意与结核性淋巴结炎相鉴别。
(二)常用治疗策略
全身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应用抗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局部应用物理疗法(湿热敷、超短波等),已化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如淋巴结肿大明显须行手术摘除以确诊。
(三)用药指导
1.典型淋巴结炎
这种病除了发热等全身症状外,主要是患病淋巴结肿痛及化脓的表现。在治疗上应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发热特别是高热的病例,最好静脉滴注抗菌药物,连续治疗3~5天,直到病情控制再改口服抗菌药物,可以选用新青霉素2号和氨基青霉素联合静脉滴注。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7~10天,以阿莫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最常用。
除抗菌药物外,淋巴结肿胀处可外敷药物,如鱼石脂软膏、如意金黄散等,也可以实施理疗,如大型超短波等。
有80%以上的患儿,局部因化脓而形成脓肿,早期脓量少时,可实施局部穿刺抽脓,并配合脓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发病后期脓液量多或者脓液稠厚时,应该及时切开排脓,并定期换药。切开的伤口不用缝合,伤口塞入凡士林油纱条,一方面能引流脓液,另一方面有压迫止血作用。随着换药,切开伤口的脓液越来越少,伤口也逐渐愈合,变得越来越浅,最终愈合成一瘢痕。
2.蜂窝织炎型
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由于起病急,病情有时比较严重,所以治疗要及时。除早期静脉滴注大量抗菌药物外,有时须配合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减轻中毒症状和局部病灶肿胀的蔓延。此外,应注意控制并发症,如高热,惊厥、呼吸困难、低钾血症等。病情重者最好住院抢救。有脓时要早期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3.硬肿型
由于病情较缓和,除口服抗菌药物7~10天外,主要用中药治疗,如复方双花口服液、西黄丸等内服,必要时配合理疗。
4.中毒休克型
一经诊断即应急诊住院。除抢救休克和控制感染外,应加强支持治疗,如输入新鲜血、血浆等。对于这一类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如果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10%。此型比较少见。
(四)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抗感染药
(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须抗菌药物而应使用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一般皮肤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3)抗菌药物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没有一个抗菌药物是绝对安全而无不良反应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菌药物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
(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
(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因其易导致变态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2.地塞米松
(1)地塞米松与氯化钙、磺胺嘧啶钠、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苯海拉明、氯丙嗪、异丙嗪、酚磺乙胺、盐酸普鲁卡因、氢溴酸东莨菪碱等配伍易出现浑浊或沉淀使药物失效;与呋塞米、水杨酸钠类药物合用可增加其毒性。
(2)现有的胃肠道溃疡、库欣综合征、严重的心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压、糖尿病失控、全身结核病、重症系统性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存在广泛的角型青光眼、骨质疏松症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