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是一种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一)别名
息疟定。
(二)作用与应用
本品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阻止二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阻碍核酸的合成,并且对疟原虫酶的亲和力远大于对人体的酶,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增殖。对某些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有抑制作用,是较好的病因性预防药,其作用持久,服药1次,可维持1周以上。本品主要作用于进行裂殖体增殖的疟原虫,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仅能抑制未成熟的裂殖体,对已发育完成的裂殖体则无效,常需在用药后第二个无性增殖期才能发挥作用,故控制临床症状起效缓慢。不能直接杀灭配子体,但含药血液随配子体被按蚊吸食后,能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起阻断传播的作用。口服吸收慢而完全,服后约4小时达血药峰浓度。代谢物由肾脏缓慢排出。t 1/2为90小时。用于:①疟疾病因性预防,近来发现本品有抗药性虫株产生,合并应用其他抗疟药及磺胺类药物等可提高其抗疟效果。②抗疟疾复发治疗,对疟原虫红细胞外期有效,故常与伯氨喹合用。③治疗弓形虫病。
(三)用法与用量
(1)预防疟疾,应于进入疫区前1~2周开始口服,一般宜服至离开疫区后6~8周,成人1次25 mg,1周1次;小儿0.9 mg/kg,1周1次,1次不超过25 mg。
(2)抗疟疾复发,成人1天25~50 mg,连用2天;小儿酌减。多与伯氨喹合用。
(3)治疗弓形虫病,1天50 mg,顿服,共1~3天(视耐受力而定),以后1天25 mg,疗程4~6周;小儿1 mg/kg,分2次服,1~3天后改为0.5 mg/kg,分2次服,疗程4~6周。必要时可重复1~2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肾功能不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意识障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慎用。
(2)本品治疗剂量毒性小,偶可引起红斑样、水疱状药疹。
(3)本品排泄极慢,有高度蓄积性,服药后前5天尿中排泄量仅占口服量的12%,故1次误服过量或连续长期服用均能引起毒性反应。如1天25 mg,用至1周以上,即可能干扰人体叶酸代谢,出现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及时停药可恢复。给予亚叶酸钙治疗可改善骨髓功能。长期应用本品应经常检查血常规。
(4)本品味不苦而微香,应防止小儿误作糖果服用。
(5)大剂量治疗弓形虫病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6)成人如1次服150~200 mg,即有中毒危险,常在1~5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重者昏迷抽搐。6岁以下小儿有因顿服50~100 mg而中毒致死者。急救法:洗胃,催吐,大量饮用10%糖水或萝卜汁,给予葡萄糖输液及利尿药;痉挛、抽搐者注射硫喷妥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