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癔症
(一)诊断要点
癔症的诊断应十分慎重,因其缺乏足够的特异性,也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极易造成误诊,故必须在充分了解癔症的病因、症状特点、病情经过的基础上,经详细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后,全面分析,最后做出诊断。
诊断癔症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①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②注意癔症可能是某种疾病的早期表现;③不要过分注重精神刺激和人格特征;④暗示性不是诊断的试金石;⑤注意其他心理障碍的癔症色彩。
诊断本症的主要依据:①有分离性障碍与躯体功能障碍,特别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充分证据排除器质性病变;②心理需要和心理矛盾有关的心理刺激,与症状之间发生或恶化具有暂时性联系;③症状妨碍功能;④可有模拟症状及淡漠的表情;⑤不能以躯体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解释,甚至和神经解剖生理相矛盾;⑥排除其他心理疾病。
(二)常用治疗策略
早期充分的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慢性化十分重要。因此,一旦确诊为癔症应及早治疗。因为癔症患者的暗示性较强,所以,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避免给予患者新的不良暗示,以免旧的症状消失,新的症状又出现。
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似乎都不比暗示治疗更为有效。但在临床发现,癔症患者除了典型的发作外,通常伴有焦虑、抑郁、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和身体不适往往成为诱使患者癔症发作的自我暗示基础。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环,药物治疗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抗焦虑治疗
阿普唑仑0.4~0.8 mg,1次/天或2次/天;氯硝西泮(氯硝安定)1~2 mg,1~3次/天;硝西泮(硝基安定)5~10 mg,1次/天或2次/天;艾司唑仑1~2 mg,1次/天或2次/天;三唑仑(海乐神),0.5~1 mg,1次/每晚;丁螺环酮,5~10 mg,2次/天或3次/天;普萘洛尔,10~20 mg,2次/天或3次/天。
以上药物任选1或2种口服即可。
2.抗抑郁治疗
一般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赛乐特),20 mg,1次/每晨,口服;舍曲林(左洛复),50 mg,1次/每晨,口服;盐酸氟西汀(百忧解),20 mg,1次/每晨;曲唑酮,50~100 mg,2次/天;文拉法辛(博乐欣),初次剂量为25 mg,2次/天,口服,以后每2~3天增加25~50 mg,直至奏效,一般100~200 mg/d。
3.抗兴奋治疗
对癔症的精神发作、激情或兴奋状态、抽搐发作等,需要及时加以控制,可以应用氟哌啶醇5~10 mg加氢溴酸东莨菪碱0.3 mg,肌内注射,或氯硝西泮2 mg,肌内注射,待安静后则可给予口服药物。
4.抗精神病治疗
对于癔症性精神病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必要的,它可以改善兴奋和躁动,同时也可以改善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或紊乱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从临床实践看,这种治疗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甚至在住院的整个过程都要使用这类药物,但应用的剂量比治疗精神分裂症要低一些,如氯丙嗪50~75 mg,每晚1次,口服,2天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至100~150 mg/d;也可以用利培酮(维思通),1~3 mg,1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