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研究,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要求的数字资源和教材。自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在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设,各地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专家著书立说,劳动教育科研成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极大地促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

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把劳动教育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名单,门类为教育学,学制四年。这一举措及时指导高校在劳动教育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上持续改进,加快培养紧缺的劳动教育人才,提升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由于我国劳动教育尚属于新专业、新课程、新行业、新领域,目前现有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劳动教育教材权威的标志性成果不多,劳动教育课程理论说服力也亟待加强。实践中,很多大中小学对如何科学地设计劳动教育课、如何按照教育规律上好劳动教育课尚不明确,存在疑惑。甚至很多学校依然沿袭多年前的劳动技术课程来设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中表现为片面地传授劳动技能、简单地传播劳动知识,忽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目标,缺乏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意识,把劳动教育课程当作劳动技术课程对待,致使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徘徊不前,制约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从劳动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出发,肩负劳动教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编写了这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著作,重点阐述怎么设计好劳动教育课程,解决怎么备课的问题;同时阐述怎样上好劳动教育课程,解决怎么教课的问题。力求对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课程主题、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方案、教学过程、资源、师资、评价等课程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指导。

本书集结了全国15个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员、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专家、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理论研究专家,还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一线实操专家,更有勤勤恳恳的劳动工匠大师、劳动模范。他们长期工作在劳动教育的政策、理论研究前沿,有的几十年从事着中国劳动教育实践。他们既有丰厚的劳动教育理论基础,又有来自劳动教育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指导教师的鲜活经验。一年多来,专家们不停地进行教材理论研究和教材试讲试验,采用“教材理论接受劳动实践检验+劳动实践论证教材理论+教材理论指导劳动实践”的方式,按照中央最新文件精神,密切关注劳动实践一线动态,汲取国内最新研究成果,潜心打磨完善精品书稿,确保教材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本教材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劳动教育专业、师范类专业、研学旅行专业和其他专业在校大学生,同时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也为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也可作为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研究室参考使用。

本教材由李岑虎担任主编,施美彬、薛继红、孙英俊、高霞担任副主编,王广陆、孔潇敏、冯瑛、朱宏、刘乃宝、李婷、李子尚、李凤堂、严雷萍、张侠、陈芸先、罗长珍、赵立芳、顾元其、徐振宏、梁媛担任本书编委。李岑虎负责全书的统稿、审阅、修改,主要负责前言与第二、四、五、七章的编写。高霞负责第一章的编写,李凤堂、赵立芳负责第三章的编写,王广陆、徐振宏参与第四章的编写,李子尚、孔潇敏负责第六章的编写,施美彬负责第八章的编写,薛继红负责第九章的编写,陈芸先负责第十章的编写,孙英俊、朱宏、李婷、顾元其、严雷萍、刘乃宝、冯瑛、张侠、罗长珍负责劳动教育案例的遴选、编写和点评。王广陆、梁媛为本教材的试验、修订付出了辛勤劳作和智慧。

本书是新时代第一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著作,是旅游教育出版社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行动。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晓燕研究员的真挚关爱——多次当面赐教,电话里又谆谆教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研制核心成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琼博士多次修稿,提出大量顶层意见和建议,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时本教材也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学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广西教育学院、皖西学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弘道研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邹城市博物馆、营地百科、广东海洋大学、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青浦区青少年实践中心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旅游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引用和借鉴了诸多专家和劳动教育机构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时间仓促,有些资料来源未能查到和注明。在此,对各位专家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由衷地欢迎原作者与我们联系(邮箱siteven@163.com、微信siagelzy),以便再版时予以更正修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本书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请多多批评指正。

李岑虎

202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