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境体验法

四、情境体验法

(一)含义

情境体验法是指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劳动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

(二)教学流程

(1)带入情境。即把学生带入劳动教育基地,从众多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中选取某一典型劳动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勾画必要劳动背景,构成一个整体,来演示某一特定劳动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漓江上的竹筏”“植树节的劳动大军”“马路上的环卫工人”等都可设计出劳动课程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再现情境。用图画再现劳动教育课程情境、再现学校课文情境,把学校课本知识、劳动教育基地知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劳动教育手册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劳动教育课程情境。

例如,兰考县泡桐种植劳动教育课程中,指导师编写、策划、导演了焦裕禄种植泡桐情景剧。通过美术、声像等设备,展示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县人民广泛栽植泡桐、治理风沙的历史背景和情景,使得学生置身于那场红红火火的种植泡桐劳动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激励学生继承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提升学生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奋斗意识。

(4)渲染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与劳动教育课程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对应、协调的音乐形象,把学生带到预定的劳动教育的意境中。播放乐曲歌曲、师生自己的弹奏,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5)表演情境。学生扮演劳动教育课程情境中的某一角色并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这时候的角色已经不再是劳动教育资源中的角色,不再是劳动教育手册、课本中的静止的角色,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活生生的同学。这样,学生必然对劳动教育手册、课本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6)描述情境。在情境出现时,教师或学生伴以语言描绘,或解说或描绘或者有感情地渲染,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劳动教育情境之中。

(7)反思情境。学生对整个劳动教育过程进行反思,与生活学习中的个人思想品德和个人能力相联系,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的差距。

例如,学生通过开展焦裕禄种植泡桐情景剧表演,明白了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深深地领会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

(8)提升情境。通过对情境的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劳动教育中的收获,改正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通过焦裕禄种植泡桐情景剧表演,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不足。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本领和技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