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调查方法
学校确定好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以后,指导教师就要对选定的内容是否适合即将要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做出调查研究,这就是学情调查方法。学情调查的项目包括:学生是否参加过这种劳动课程?学生是否来过这些基地?劳动教育知识内容是否都早已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原来教师用的什么方式方法?原来没有掌握的那些内容和课本有什么关联?这些项目不是教师的主观臆想,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切切实实地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的真实状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实施学情调查可以采用以下具体办法:
(一)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是采用当面交谈的形式从学生、教师等处获取有效劳动教育信息,以帮助改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方式。
访谈法的编写,首先要确定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可以是已执教过此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是已参加过此类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但主要的访谈对象应是即将参加本次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访谈法需要编写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应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确定不同的问题。针对原来的教师,可以访谈其认为的主要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重点、难点,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建议和忠告等。针对已参加过此类活动学生的访谈,重在了解其劳动教育后的知识、能力和价值情感掌握情况,以及劳动教育收获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对于即将参加本次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的访谈,访谈问题的编写可以参考问卷法的问题编写原则和角度,摸清学生劳动教育前的基本情况。
譬如,《我到社区来除草》劳动教育专题课程学情调查就是运用了访谈法。
案例分享
《我到社区来除草》劳动教育课程学情调查访谈法提纲(片段)
(2)访谈已经参加过此类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
①参加这个活动时,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
②劳动教育后,你觉得最有收获的部分是什么?
③哪些劳动教育内容是当时体验、探究或者参与过的?你觉得没必要开展的内容是哪些?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开展?
④哪些部分内容是你觉得是应该开展的,或你自己很想参加的?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这些内容有趣或有必要参与开展?
⑤这次劳动教育活动学习到的知识哪些部分对你的其他学科有帮助?有什么帮助?
⑥如果有一位教师将要组织参加这个劳动教育课程,你对这位教师有什么期望?
⑦在开展这个劳动教育课程时,你喜欢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
(3)访谈将要参加本次劳动教育活动的学生
①你在此之前是否知道这个社区?如果知道,你能说出这个社区的基本情况吗?
②对这次劳动教育活动你有什么期待?期待学习些什么?期待怎样学习?
③你认为我到社区来除草的目的是什么?你来这个社区最想做的是什么?
④看《我到社区来除草》这个题目,你有一些什么感受?
⑤在劳动教育前的准备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疑惑吗?
⑥你喜欢教师将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开展这个活动?
⑦现在马上要参加劳动教育了,你对教师有什么期望?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中收集学情信息(包括学生劳动教育前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的积淀、对问题的独特看法、价值观和品德觉悟的提升等),以验证本次劳动教育内容是否贴切、预设的劳动教育目标是否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从而高效、高质地完成劳动教育任务的方法。
使用问卷法的关键在于,编写系列适宜的问题。问题的编写应以了解学情、检验所选择的劳动教育内容是否贴切、制定的劳动教育目标是否适宜为目的。调查的内容不宜太过繁杂,应围绕着劳动教育课程独有的教学价值进行取舍。譬如,可调查学生劳动教育新课前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对某些问题等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劳动教育中基础知识、技能已掌握的情况;对劳动教育中某些教学点乃至对劳动教育主题、思想的理解;对本次劳动教育特色的分析和感知;对具体劳动文化艺术的分析鉴赏能力;提炼、整合劳动教育知识、技能的能力;劳动教育中是否有问题意识,劳动教育中是否有独特发现和独到见解等。
问卷法的问题编写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检测与评价,而是旨在帮助教师获取有益的劳动教育教学信息,以便依据所得的信息修改劳动教育方案中所给出的课程设计的示例,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认知倾向。
问题的类型与形式可多种多样,譬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均可。题目以测查学生劳动教育新知识时的能力、性格倾向、学习倾向、情感状态为主;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学习需要等的题目不宜过多,以避免造成学生与教师的误解,认为学情调研是测试试卷的变形;问卷题目数量应以少于5个为宜;每个题目主要测查一个教学点,各题目间的教学点一般不要交叉和重复,并且尽可能按由易到难的层次排列,方便教师选用。
(三)活动设计法
活动设计法主要是以学生动手设计活动为主,以使教师借助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确定其劳动教育新内容的当前情感状态及对劳动教育新内容的认知水平。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活动。
我们认为活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与既定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目标相适应,活动内容不可漫无边际,应主要参考劳动教育内容和目标制定;其次,应便于师生互动,以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所需的学情信息;最后,简单易行,活动不应太复杂,避免占用太多的劳动教育时间,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