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措施

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措施

(一)确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确定的、能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评价条目,是教育评价的关键环节。确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能够为科学衡量和诊断劳动教育落实情况、问题提供明确的考察点,为完善和改进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为劳动教育评价与督导提供参考。

案例分享

2020年4月,长沙市教育局发布“长沙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该指标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国内发布的首个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该指标包括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等4项一级指标,必修课开设、研学活动专题、劳动周设立、学科融合等16项二级指标及相关评价要点。评价指标的建立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它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导、规范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详见下表。

续表

案例来源:邹良,刘先发,唐文君.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

(二)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评价能力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由专职劳动教育课教师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手、技术工人等作兼职教师组成。教师是评价的重要主体。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科学、多元的评价能力,能够根据劳动主题和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情况进行全程、全员和全方位的评价,并能根据评价情况随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1.完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

要建立省、市、县(区)、校多级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并注重各级培训之间的协调,保证培训内容联通和逐级细化。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对劳动课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不仅要配齐专职教师,而且要建设一支具有劳动教育素养、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要将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劳动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劳动教育的特点出发,开发相应的针对性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意识和能力,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2.构建日常教研制度,实施多层次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级教研组织,并积极探索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实践育人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模式和路径;要经常性组织开展区域劳动教育教研活动,通过协同合作、区域协作、校级联动等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各学校要按照要求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制度,设置专门的劳动课教研组或教研室等。相较于省、市、区(县)教研,校本教研更具有针对性,它是提升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各学校可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等,开展以校为本的劳动教育教研活动,抓住教师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通过教研活动不断完善教师的学生指导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3.鼓励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究活动

劳动教育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需要以他们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和劳动教育理论内化为基础,否则外在的措施终将无法内化为教师的行动热情和实践能力。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内在动力和能力的关键在于,让他们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在自我提升和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而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让他们树立劳动教育研究意识,认同“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引导和鼓励劳动教育教师着眼于本校或本班实际,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对劳动教育实践中的评价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不断创新与完善劳动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为更科学、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提供切实的帮助,由此实现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研制精准化、智慧型评价系统

学生参与劳动内容从校内到校外,劳动的时间、空间不在单一集中的区域内,呈现简单到复杂、短期到长期的特点,致使劳动技能、思想观念呈现阶梯式、抛物线式变化,评价操作工作量大、内容较多。采取信息化手段,收集劳动实践现场采集的过程性信息和成果材料,特别是学生劳动观念、品质的变化情况,可清晰呈现学生劳动素养学段表现链条。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表现、劳动成果和劳动观念的变化转为可分析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劳动指导、劳动内容安排和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问题,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指导和参与方式优化,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和参与形式的改进。构建精准化、智慧型评价系统,师生及时将劳动过程性材料和成果数据传入评价平台,既让劳动实践活动组织者可督查学生参与劳动过程的真实性,又可发挥系统综合诊断与反馈功能,为学段劳动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案例分享

浙江富春七小,为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性管理和科学性评价,利用大数据分析,动态记录和反馈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在劳动实践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建设了学校线上评价平台(平台框架的设计如下图)。

以暑期开展新劳动教育线上评价平台劳动打卡月为例。各班学生根据老师发布的家务劳动内容,每天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及时在平台打卡。

学生将一周的家务劳动内容进行过程性记录,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成长。老师对学生的家务劳动打卡发布内容进行过程性管理和及时性评价,肯定、鼓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劳动能力和劳动的习惯养成。

大数据实时形成学生的劳动素养动态变化图。

案例来源:富春七小学校微信号网络资源。

总之,劳动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等不同评价主体,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与实践活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不同评价元素,涉及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院校以及高等院校等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元素又各有其特点;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落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四个评价”总要求,需要进一步根据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特点加以具体化。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2.阅读以下小学四年级“制作堆肥”的劳动课教学目标,请试着评价此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工程、技术维度。学生了解堆肥箱、桶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科学维度。小组合理分工,合理设计堆肥整体高度,每次堆肥高度,并首次记录各项观测数据。

(3)数学维度。填写各项材料配比表,并观测和记录各项试验数据。

(4)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参考答案

3.说说评价指标的确立对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