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

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

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是劳动教育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先决条件。

(一)具有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

“新”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做到“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个转变”“四个避免”。

(1)一个核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立德是前提,树人是指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各领域,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将立德树人置于最核心、最基础的位置。

(2)两个主体。所谓两个主体,即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在教育中“双主体”的作用。既要避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将劳动教育作为满堂灌,单向灌输给学生,又要避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失去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权、引导权。

(3)三个转变。所谓三个转变,是指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着重转变三个倾向。其一是转变劳动教育局部化的倾向,坚持德智体美劳整体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二是转变劳动教育的只顾当下的倾向,不仅要回顾过去,接着我国劳动教育的传统进行,更要展望未来,面向未来设计和开展劳动教育。其三是转变劳动教育缺位的现象,要从之前的“可有可无”转变为“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

(4)四个避免。所谓四个避免,是指开展劳动教育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其一,要避免劳动教育的泛化,将劳动教育定位为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的一切。其二,要避免劳动教育的窄化,将劳动视为纯体力活动、纯劳动技术的学习活动。其三,要避免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将劳动教育仅作为“课程表”中的存在,或单纯作为一门“课”的活动存在,不在实践中真正落实推进,创新转化。其四,要避免劳动教育的庸俗化,将劳动教育仅作为一种开阔视野的活动,要避免劳动教育游戏化、简单化、随意化。

(二)具有高超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

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真正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无论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多么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多么完美,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进而传递给学生。面对同样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与质量也不尽相同。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堂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是师生双向互动、思想激荡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人生的引领。而这些所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转化。那么,能否具备一流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成为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关键。因此,劳动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

(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对劳动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至关重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师,不仅仅只是教学型教师,更是科研型教师。这就需要劳动教育的教师能够针对自己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不断反思与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提升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的专业化水平,以保证用先进且合适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