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题命名的原则
主题通常就是课程主题内容或中心的概括,占据着非常显著的位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主题命名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育人导向原则
劳动教育课程要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课程主题命名时要把育人导向原则作为首要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决定了课程主题命名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一方面是指用词科学,包括选用专业术语,选用已经证实的结论性结果,不能选用俗话俚语,不能选用未经证实科学假想的内容;二是表述要科学,包括语言陈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陈述内容的思想导向要符合科学认知等。
(三)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主要是指主题名字用词规范,主题风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范、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主题名称的内涵突出实践性,体现劳动教育活动的特征,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四)题文一致性原则
题文一致性是课程主题命名时最基本的要求。课程主题要准确地概括课程的核心内容、精神和本质,做到内容真实、观点准确、文字精确、题文一致。主题命名不仅要求文字简练、概念准确、语意清晰,还需要十分清楚地、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内涵与目标,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或猜测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譬如,“走进农耕博物馆,探寻农耕文化”课程,主要体现的是农耕文化主题。透过题目我们就可以了解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农业农具的变化,中国农耕文化的辉煌灿烂。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素材,到博物馆安排劳动活动。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劳动教育内容的大致情况,用词方面也符合科学、规范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