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脑风暴法
(一)含义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他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这一概念。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是一种激发集体智慧产生、提出创新设想的思维方法,具体是指一群人(或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目标,通过无限制的联想和自由讨论,进行创新或改善,形成新主意,产生新点子,提出新的办法。
(二)特点
在头脑风暴中,每一个人都会就某一具体问题畅所欲言,提供己见,从而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头脑风暴的效用在于:较之个体之和,群体参与能够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学生自由畅想,使各种设想相互碰撞并尽可能激发创造性设想的产生。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三)教学要求
(1)自由畅谈。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身心,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头脑风暴法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做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学生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3)禁止批评。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4)追求数量。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四)教学流程
(1)准备阶段。教师应事先对所议劳动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弄清劳动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关键,设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选定参加会议的学生,一般以5~10人为宜,不宜太多。然后将会议的时间、地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供参考的资料和设想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等事宜一并提前通知与会学生,让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导入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使得大家得以放松,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教师宣布开会后,先说明会议的规则,然后随意谈点有趣的话题或问题,让大家的思维处于轻松和活跃的状态。
(3)明确目标阶段。主持人扼要地介绍有待解决的劳动问题。介绍时须简洁、明确,不可过分周全,否则过多的信息会限制人的思维,干扰思维创新。
(4)畅谈阶段。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创意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第一,不要私下交谈,以免分散注意力;第二,不妨碍及评论他人发言,每人只谈自己的想法;第三,发表见解时要简单明了,一次发言只谈一种见解。教师首先要向大家宣布这些规则,随后引导大家自由发言,自由想象,自由发挥,使彼此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
(5)归纳整理阶段。经过一段讨论后,学生对劳动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程度的理解。这时,为了使学生对劳动问题的表述能够具有新角度、新思维,教师或小组书记员要记录大家的发言,并对发言记录进行整理。通过对记录的整理和归纳,找出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表述,供下一步畅谈时参考。
(6)筛选阶段。会议结束后,教师应向学生了解大家会后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以此补充会议记录。然后将大家的想法整理成若干方案,根据可识别性、创新性、可实施性等标准进行筛选。经过多次反复比较和优中择优,最后确定1~3个最佳方案。这些最佳方案往往是多种创意的优势组合,是大家的集体智慧综合作用的结果。
(7)设想处理阶段。头脑风暴法的设想处理通常安排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后进行。在此之前,教师或记录员应设法收集学生在会后产生的新设想,以便一并进行评价处理。设想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专家评审,可聘请有关专家及畅谈会学生代表若干人(5人左右为宜)承担这项工作;另一种是二次会议评审,即由头脑风暴畅谈会的参加者共同举行第二次会议,集体进行设想的评价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