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为活动目标,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因此,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性原则是其首要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劳动教育资源需具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潜在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实践,而不是一种生产实践。劳动教育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劳动作品和劳动成果,而忽略学生经历的劳动过程,忽略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意义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劳动资源开发时,注意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学生内心的主动内化认同。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劳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的实习实训相结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实验;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走进工厂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劳动教育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创业活动。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公益志愿劳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劳动教育资源的来源不能局限于学校资源,还应该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学校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在个体劳动素养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习惯,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企业,感知中国大地,体察中国民情;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用、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发挥好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引进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传统技艺师傅、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为学生的劳动创造提供实践辅导。
(四)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多样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这一表述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实施的四条主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承担劳动教育的任务,共同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对于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而言,更需要强调的是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高等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是培养“准劳动者”的教育,每个专业的教育都带有劳动教育的性质。因此,高等院校推进劳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