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本化设计法
所谓生本化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力,把对学生的关注扩展到劳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成为管理主体。
劳动教育生本化课程设计是根据劳动教育规律和劳动教育资源特色要求,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与需求,对劳动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劳动教育生本化课程设计重视学生的生命力、学生的发展力和劳动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合作式,以此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可能条件下的劳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它的整个劳动教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和灵活的,即从劳动教育前的准备预设到劳动教育参与互动,再到劳动教育后的评价反思,整个过程都是在动态变化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譬如,孟府劳动教育专题《〈孟子七篇〉线装书的制作》生本化课程设计。
案例分享
《〈孟子七篇〉线装书的制作》生本化课程设计(片段)
(二)劳动教育过程活动生本化
劳动教育过程活动生本化,就是力求课程设计线装书制作的过程,以及每个环节都精心设置一些促使学生参与的劳动教育活动。
1. 技能培养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②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③学生讨论线装书的构成,讨论制作线装书使用的工具;
④师生分析线装书的制作,展示制作方法;
⑤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线装书、学生帮助学生制作线装书。
2.习惯培养
①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②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做出评价。
③学会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④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⑤学会担当。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⑥学会参与。机会均等,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⑦学会点评。设计多方位的激励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发挥先进、典型学生的示范效应,引导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劳动教育评价过程。
本案例由孔潇敏老师设计。
上述课程设计的最大特色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力,全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观察、探究、思考、讨论。而教师在这种设计中,则巧妙智慧地转换了角色,变成了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估、指导者而不是机械地传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