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新变化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原来的传统劳动技术课程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内容也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给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发生了变化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以及仅仅传授劳动知识、技能的层面上,要上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承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多少年来,学校传统劳动技术课程一直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和方法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劳动品德和劳动精神的教育,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在劳动过程中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实践服务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能力。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学习场所发生了变化
以往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基本都是在学校内部实施教学,是大一统的校园课程;现在劳动教育活动既是校内活动,也是家庭活动,更是校外社会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课程设计必须把学校教育资源同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形成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互补的课程形式,劳动教育课程形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五)新时代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就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则呼唤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劳动教育要积极采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的方式,培养会学习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要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突出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的实践性,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劳动,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正是由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出现的上述诸多变化,以及表现出的特殊性,教师要想承担起劳动教育教学的重任,就需要学好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这门课,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