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是劳动课程实施的基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展评价,有助于立足校情区情,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也是对人影响最深刻、最持久的教育。立足学校即是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以校为本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上。与社区课程资源和家庭课程资源相比,学校课程资源因其教育性和安全性,具有自身的优势。对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情况的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师素养结构情况
教师本身即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劳动教育教师由专任教师和校外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手、技术工人等兼职教师组成,他们是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实施的质量、效果以及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劳动教学知识与技能,具备劳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劳动教育实践与评价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和实施劳动活动的能力等。
2.学生生活资源的开发情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经验、兴趣、个性差异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经验里挖掘广泛存在的各种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而非学科逻辑。例如,连云港市宿城小学坐落于海上云台山脚下,学校开发了“山里人家”校本课程,根据季节变换定期进行“山里野菜果实采摘种植研究”。只有着眼于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学校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新建、整合和改造是较为常见的途径。新建是指根据劳动教育课程需求,建设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增设相关设施和器材,开发影像资料、数字资源等课程资源包,补齐资源短板等。整合和改造,一是梳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既有课程储备的资源,转化成能为劳动教育所用的形态;二是发挥学校原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校园文化、场地设施等有机融合和发展。譬如,利用校史这一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在全体师生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又如,把校园内的场地、树木花草、建筑、橱窗以及教室的墙面、绿地等划分成包干区,让学生清理、布置与维护,使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的实践与体验等。此外,各种学具的收拾和整理、试验仪器设备的维护、课桌椅的修理、各种活动的布置等都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益资源。
(二)家庭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家长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家长身上所具有的生活价值观、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传统等,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等,离不了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督导,因此要积极开发家长身上或家庭中的劳动课程资源,使家长成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合作者,支持和帮助师生开发更好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求知。
(三)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
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田地、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人文景观、革命光荣传统、独特的文化艺术、地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还有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活经验等人文资源,都是宝贵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校内外结合是改善学校自身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劳动实践场所等资源,扩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供给能力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行为,也不只是学校自身的任务,而是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课程资源供给新机制,才能推动劳动教育走向深处、走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