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

第三部分 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案例12

劳动岗位我能行

【课程名称】劳动岗位我能行 【学校班级】小学5年级

【设 计 人】柴进延 【项目专家】刘新生

【指导教师】柴进延、张雯辉 【学生人数】30人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程总目标】

(1)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模范事迹,厚植热爱劳动情怀,培育学生劳动观念。

(2)劳动能力。通过学习身边的劳动模范,从身边的劳动小事做起,提升自身卫生清扫、物品整理等劳动能力。

(3)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4)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身边的劳动小事做好、做细,做出成绩。通过岗位服务,从小培养学生热心公益的品质。

【教学内容】

这节课以组织“劳动岗位竞标”活动,让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积极投标、竞标、按约履行义务为教学目标,通过队员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劳动兴趣、深化劳动体验、增长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方式】

考察探究方式。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学习法,班级同学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任务驱动增进小组交流合作,提升学习效率。学生通过成果展示法学习劳动模范事迹;通过头脑风暴法、引导课堂讨论法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劳动意识。

【教学流程】

劳动教育前

(1)对班级同学进行兴趣分组,4~5人为一个活动小组。

(2)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劳动名言警句、劳动模范人物、劳动故事、劳动妙招等,准备进行小组汇报。

(3)教师准备相关学具、ppt、学习卡片、评价卡片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模拟汇报。

劳动教育中

课程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记起高尔基说的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们的智慧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劳动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是光荣的劳动者,首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看一看我们身边光荣的劳动者吧!

专题课程一: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1)通过观看《致敬劳动者》视频,了解各种形式的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过程,意识到热爱劳动是一种优秀品质。

(2)小组汇报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欣赏由各小组同学带来的图片介绍(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清代风车),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在各个领域:栩栩如生的兵马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者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奠定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的扁鹊和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的李时珍,在中国古代医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3)小组汇报当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你们所了解到的劳动包括哪些?

汇报小组采取出示图片的形式,展现不同形式的当代劳动。港珠澳大桥建设、太空站建设、奋战在抗击疫情战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等,引发同学的讨论和思考。

(4)教师引发讨论: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中,我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劳动智慧,负起劳动职责,承担劳动重担呢?

借机引入本课“劳动岗位我能行”劳动实践活动。

专题课程二:劳动岗位我来定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岗位竞标”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建言献策,寻找在校园中的劳动岗位,丰富各类劳动类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最终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提高班级建设的目的。

(1)讨论班级可以设置的劳动岗位。

对每类岗位进行可行性分析,去除重复、不适合设置的岗位,通过筛选、整合,保留了以下五类劳动岗位,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岗位。

岗位类型:班级清扫岗(包括校园清扫岗)、班级美化岗、绿植栽培岗、配餐劳动岗、图书管理岗。

(2)制作“劳动评比卡”。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岗位细则的要求,制订评比计划,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在“劳动评比卡”中。

(3)展示劳动评比卡。

各岗位队员介绍劳动评比卡内容。

专题课程三:劳动我能行

根据专题课程二设置的岗位分工,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操作展示活动。各个岗位小组成员展示相应岗位的劳动服务技能,如擦黑板、扫地擦地、图书管理等技能展示。同学们根据小组成员表现完成自评、互评、师评。

活动评价阶段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互评、师评三种方式(见评价卡片)。

榜样激励

指导学生从本次活动中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劳动教育后

教学反思

(1)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凸显指导、协同的作用,邀请相关教师、志愿者、劳动模范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提升。

(2)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时候,需要组织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充分讨论再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案例评析

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服务性劳动,服务的意识(观念、精神)、技能和习惯、品质,必须从小培养。该案例通过“知”“行”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行合一”。

本案例以一课时的时间,达成“知”的目的——形成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案例设计者立足“向劳动者致敬”的视角,通过看视频、小组汇报、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感叹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普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取得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立足劳动岗位、服务他人,以及增强集体观念、发挥主人翁精神的热情。随即教师又组织学生民主讨论班级服务岗位、轮流值岗的具体细则,并通过“劳动评比卡”的方式进行劳动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非常流畅。

其实,该教案班级全面实施服务性劳动的项目,还是有很多环节需要推进的。班级实施服务型劳动的机制必然是轮流制,如何维持好这样的机制,保护好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维护好学生劳动的成果,有很多方法可以持续推进,这些内容如果能完善在本案例中的话,该教案的实效性就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点评人:孙英俊。

案例13

服务“三农”劳动教育主题课程

【课题名称】服务“三农”劳动教育主题课程

【设 计 人】×老师

【指导教师】×老师

【学校班级】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19级

【学校代表】×校长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时间】暑假,一天

【劳动地点】安徽金寨县某山村7家贫困户

【教学目标】

(1)劳动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农业服务性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农村、知农业、能务农等服务性劳动观念。

(2)劳动能力。通过水稻插秧劳动、义务家教活动和走访留守学生活动,养成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劳动能力。

(3)劳动精神。通过水稻插秧劳动实践、义务家教活动和走访留守学生活动,使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

(4)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本次农村服务性劳动课的学习,使大学生自觉主动、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参与农业劳动,在劳动中理解农民的艰辛,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优良的农业劳动品质。同时通过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和走访留守学生活动,养成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的良好品德。

【教学内容】

开展水稻插秧、做农家饭、义务家教和走访留守学生活动等系列农事服务性劳动。

【教学重点】

如何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掌握基本服务技能,掌握义务家教方法、走访留守学生宣传内容。

【教学难点】

现代大学生爱农意识养成,手工水稻插秧技术的掌握,以及义务家教方法、走访留守学生宣传内容。

【劳动工具】

锄头20把、垃圾袋1卷(50个)、手套46副等。

【教学方式】

社会服务式、职业体验式、考察探究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情境体验法、调查访问法等。

【教学过程】

课程准备,设置问题

本次课提前1周联系农户做好准备,车辆和劳动工具配备等提前准备好。出发当天早晨,在校门口集合整队,乘车清点人数。系好安全带,文明乘车去往目的地。分工:分为8组,每组5人,设组长1名,负责本组劳动任务完成。宣布本次课内容。老师重点加强行前劳动安全教育。

课程导入,提出问题

大巴上。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国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请问大家了解乡村吗?大家会务农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深入农户真正体验一次农民的工作和生活,并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和走访留守学生活动,请大家分好志愿服务小组,选出组长,确定好任务目标。

通过提问导入本次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新课,解决问题

专题课程一:手工插秧

(1)上午同学们集体学习手工插秧劳动知识:插秧手法、步法、行间距、前后对齐、转弯等知识。

(2)10:30~11:30第一至第七组同学和男主人一起继续田间练习手工插秧。流程:水稻种植专家讲解、示范;学生听讲、模仿,专家指导;学生插秧;总结、评价、激励。

第八组女同学上岸,回农户家与女主人一起为大家准备饭菜。流程:女主人做饭,示范并讲解;学生跟着学习,模仿做饭,女主人点评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独立做饭;总结、评价、激励。

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受伤。

(3)12:00集体用餐,注意用餐文明。餐后第八组帮助女主人清洗餐具,做好服务。

专题课程二:开展义务家教活动

参加人员:一、二、三、四组

时间:暑假,下午

地点:贫困户家

方法:调查法、职业体验法

流程:

第一,通过与老乡交谈、调研,了解贫困户的孩子们的知识来源和当地教育资源情况。

第二,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赠送书包、记录本、笔、图书等学习用品。

第三,志愿者给小学生讲解一些新的知识,解决一些学习中的困惑。

第四,志愿者跟小学生进行一些益智游戏,建立教学友谊。

第五,总结、评价、激励

专题课程三:走访留守学生,宣讲惠民政策

参加人员:五、六、七、八组

时间:暑假,下午

地点:贫困户家

方法:调查法、讲授法

对象:高中生

流程:

走访调查贫困户学生状况,分析原因。山村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不少学生被上学的问题而困扰。为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一些国家的资助政策,走访有高中生、正在上学的贫困家庭,为他们普及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第一,前往当地正在上高中以及高三毕业的学生家中调查、座谈。

第二,结合当前国家政策以及学生的家庭的实际情况,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师范生公费教育、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以及退伍士兵教育资助等相关政策。

第三,解释申请条件、资助金额等详细信息。

第四,对于正在高中还未毕业的学生,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成人成才,完成学业后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第五,总结、评价、激励。

课程评价,激励提升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同时,对本次服务“三农”活动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表彰,激励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课程总结,反思问题

(1)学生自我总结,小组交流汇报。

(2)老师总结。本次服务“三农”的劳动教育课,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在开展义务家教活动和走访留守学生活动中,深刻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之形成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需要改进传统的劳动工具、创新劳动技术、变化劳动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服务性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出力和流汗,加强劳动锻炼、磨炼劳动意志,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3)反思问题。进行小组内反思。

案例评析

服务“三农”中的“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因此,当代大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胸怀祖国,立足农村,服务农民,为农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本教案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克服困难、不辞辛苦、坚忍不拔的劳动精神,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劳动美德。

同时,笔者提醒大家在指导学生开展服务“三农”“三支一扶”“三下乡”活动时,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恰当的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利农利民活动;二是要求学生互帮互助,提升团队凝聚力,锤炼自己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劳动品德;三是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奋进的青春风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传承劳动工匠精神;四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会分析问题、总结反思问题,学会提炼劳动成果,立志增长自己的才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点评人:高霞。

案例14

我是游泳赛事服务志愿者主题课程

【课题名称】我是游泳赛事服务志愿者主题课程

【设 计 人】×老师

【指导教师】×老师

【学校班级】×××学院休闲体育专业2019级01班

【学校代表】×主任

【教学课时】16课时

【劳动地点】南山游泳馆

【教学目标】

(1)劳动观念。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观念,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性劳动观念。

(2)劳动能力。通过本次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性劳动,培养大学本科生正确的服务性劳动价值取向并提升服务性劳动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大学生服务性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3)劳动精神。培育积极的服务性劳动精神。

(4)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良好的服务性劳动习惯和品质等。

【教学内容】

游泳比赛相关的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性劳动。

【教学重点】

培养新时代大学本科生志愿服务性劳动意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教学难点】

新时代大学本科生志愿服务性劳动观的养成和劳动优秀品质的形成。

【劳动工具】

运衣服手提筐16个、签字水笔28支、手提式扬声器10个、口罩35副、志愿者红马甲32件。

【教学方式】

服务式和体验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榜样激励法等。

【教学过程】

课程准备,设置问题

提前1周联系赛事公司确定志愿岗位,提前3天进行志愿者培训、运送车辆确定、所用物料准备、确定志愿者吃住和安全等事宜。

课程导入,提出问题

动员会。同学们:大家好!体育赛事大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活动,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各方的无私奉献,尤其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员的志愿服务。本次游泳赛事对于我们体育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劳动锻炼的机会。因此,希望同学们认真、热情、专业地提供优质服务,展现我们丰采、阳光的一面。

开展新课,解决问题

第一天

(1)讲解劳动目的、意义和要求,本次劳动课的内容,本次劳动课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乘车后,主要由老师在车上行程中进行讲解。

(2)对28名同学进行分工。分二组,每组14人,一组编排,一组布置场地。

(3)第一组在编排裁判长的指导下,进行本次比赛的编排工作,即秩序册编排。第二组在场地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场地赛前布置,即主席台和成绩宣告点的布置。

(4)第一组在编排裁判长的指导下进行本次比赛的编排工作。(审核秩序册编排,代表队分发工作);第二组在场地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场地赛前布置。(游泳池边的场地布置。)

第二天

(1)分工。开幕式28名同学对应28支队伍,在前排举牌;开幕式后,引导各支代表队到检录区等待检录;比赛开始,8名同学1~8条泳道起点志愿服务、8名同学负责1~8条泳道终点志愿服务、8名同学负责从起点把每组运动员衣物送到终点志愿服务、4名同学负责检录志愿服务。安全注意事项。

(2)开幕式举牌志愿服务。引导运动员走向检录区。

(3)赛场志愿服务。要求:精神面貌阳光,态度和蔼可亲,微笑始终。

(4)闭幕式举牌志愿服务。闭幕式结束后引导运动员有序退场。

(5)颁发志愿者证书。

(6)总结当天服务性劳动过程。

(7)清点人数乘车返程,提醒文明乘车和安全。

课程评价,激励提升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主办方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同时,对本次服务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表彰激励。

课程总结,反思问题

本次志愿者服务结合体育专业特点,注重培养大学本科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心,提高其体育赛事服务性劳动技能水平。通过游泳比赛的赛事服务,让他们了解本专业职业服务的艰辛,同时也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为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所以,本次游泳赛事志愿服务性劳动的设计较为科学合理。

本案例由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裁判员刘乃宝教授编写。

案例评析

志愿者(Volunteer)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国务院2017年6月7日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多年来,中国志愿服务经过几代人的艰苦付出和辛苦努力,形成中国志愿服务的精神。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积极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同时,志愿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大学生是志愿者主力军,肩负引领社会风尚、传递爱心、传递文明的责任,因此,把志愿者服务活动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正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本教案内容丰富,详细而具体,字里行间写出了志愿者的奉献和付出。尤其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热情、专业地提供优质服务,展现我们丰采、阳光的一面。”“要求:精神面貌阳光,态度和蔼可亲,微笑始终。”“清点人数乘车返程,提醒文明乘车和安全。”等内容的编写,足见作者对整个赛事服务的担当,足以让参赛队员放心、满意,并确保整个游泳大赛圆满成功。

点评人:李岑虎

案例15

我为敬老院爷爷奶奶包饺子

【课题名称】我为敬老院爷爷奶奶包饺子

【设 计 人】皖西学院刘乃宝

【指导教师】×老师

【学校班级】×××市解放路小学五年级(2)班

【学校代表】×主任

【教学课时】6课时

【劳动地点】社区敬老院

【教学目标】

(1)劳动观念。通过包饺子活动,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观念。

(2)劳动能力。提升基本生活劳动能力和生活类服务性劳动能力。

(3)劳动精神。通过本次服务性劳动实践,树立同学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并养成为他人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

(4)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服务性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地做事,安全规范地操作。

【教学内容】

通过校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吃的饺子的整个制作和加工流程,使同学们通过本次服务性劳动教育明白生活中的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要珍爱食物,杜绝浪费。

【教学重点】

培养小学生劳动服务意识,学会感恩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教学难点】

深度启发小学生自觉养成劳动服务意识,学会包饺子和饺子烹饪技术。

【劳动工具】

大锅灶2个、餐具41套、一次性手套1包(50个)。

【教学方式】

社会服务式、设计制作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劳动教育前

课程准备,设置问题

全班同学分成3个劳动小组。大巴1辆(45座)。韭菜地1块、韭菜20斤、鸡蛋30斤、饺皮500个、各种作料若干。制作饺子需要哪些材料?

劳动教育中

课程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饺子好吃,但是大家知道好吃的饺子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将了解和体验饺子生产到入口的全部流程。我们还要学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关心孤寡老人。

开展新课,解决问题

具体流程如下:

(1)集体乘车去往敬老院。车上指导师讲解割韭菜、包水饺劳动安全知识,进行劳动安全教育。

(2)了解韭菜饺子馅的来源。来到敬老院蔬菜基地,查看韭菜,听农民讲解,了解韭菜生长过程。观看农民收割韭菜,了解割韭菜过程。

(3)带队老师组织大家学习择韭菜和清洗韭菜。每人一把韭菜,清洗干净后交给带队老师验收。

(4)带队老师集体整队观看韭菜鸡蛋饺子馅的制作过程,包括配料比例、调制饺子馅。

(5)集体包饺子。首先指导老师先包饺子,向同学们展示整个过程和方法。然后学生分三组,每组10人,体验包饺子。相互提醒,相互帮助。每人先包5个饺子。

(6)煮饺子

指导老师示范,把包好的水饺一个个慢慢放到正在沸腾的锅里,煮熟,捞出。学生操作。

提醒: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7)吃水饺

强调:水饺煮熟捞出后,盛到碗里,首先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吃,然后学生自己再吃。

老师提示:同学们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8)集体洗餐具,带队老师验收。集体整理餐桌和打扫餐厅卫生,带队老师验收。提示:注意安全,爱惜餐具,节约用水。

课程评价,激励提升

(1)评价权重。老师40%、基地20%、学生自我评价20%、同学互评20%。

(2)评价内容。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态度、劳动成效等。

本次学生服务性劳动,从劳动内容分析是符合国家文件相关要求的,从劳动强度方面分析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总之,本案例有一定的实操性,可以为今后学生服务性劳动设计所借鉴。

(3)榜样激励。指导学生从本次活动中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劳动教育后

课程总结,反思问题

本次生活服务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关心他人、关心老人的美德。

本案例由皖西学院刘乃宝教授编写。

案例评析

本案例选题从生活中最基本的服务性劳动入手,引导学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引导学生养成关心他人、关心老人的美德。通过包水饺的过程,明白“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教学目标遵循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四个维度编写,立意高远、具体明确。教案中的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得当。课堂教学中设计体系完整,针对饺子制作和烹饪全过程进行演示、训练、思考、总结、提升,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方式、方法得当,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点评人: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