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构成及其设计方式

二、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构成及其设计方式

(一)课程目标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包括ABCD四个要素,即:

A(audience):行为主体,意为学习者,这里指学生,是目标表述中的主语。行为目标在描述时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如“学生……”“能辨认……”“能背诵……”“能解释……”“能评价……”等描述。

B(behavior):行为动词,说明通过学习后学生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课程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C(condition):行为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的状语。如“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制定……”“在网上收集材料,检验……”等。

D(degree):表现程度,规定学生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用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方式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因此,目标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1.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指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结果性目标细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子领域。“知识”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个水平。具体见表3-1所示。

表3-1 结果性目标的表述

譬如,《探究造纸术》课程目标:

(1)能归纳古人发明纸的原因。

(2)阐述说明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

(3)能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

(4)分析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5)能够养成节约用纸、回收废纸的习惯。

本案例课程目标主要表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是知识领域的结果;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有“归纳”“说出”“阐述”“养成”等;这类目标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属于典型的结果性目标。

2.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体验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运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体验性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水平,即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具体见表3-2所示。

表3-2 体验性目标的表述

譬如,《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福耀玻璃)》课程目标:

(1)感受、认识反映中国经济的制造业具体形态。

(2)观察科学、严密的生产组织过程,领会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科技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兴趣。

(3)从企业创始人曹德旺的成功历程和慈善行为感受中国人的勤劳有为。

(4)培养“我为中国人和中国而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本案例课程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感受”“认识”“领会”“激发”“培养”等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类目标难以量化,属于典型的体验性目标。

3.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表现性目标主要应用于实践类和艺术类课程的陈述。表现性目标划分为复制和创作两个水平。具体见表3-3所示。

表3-3 表现性目标的表述

譬如,以下是典型的表现性目标:

(1)考察和评估《制作八路军布鞋》的重要意义。

(2)在一个星期里完成校园劳动教育周活动,讨论时列出您印象最深刻的五个劳动教育事件。

(3)考察农耕博物馆,体验农耕劳动,讨论在那里看到的、做到的最有趣的几件事。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表现性目标关注的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创造性表现。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表现性目标对学习结果和水平未进行界定,因此课程评价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思考题

1.简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功能。

2.简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3.简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步骤。

参考答案

【注释】

[1]B. A.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M]. 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