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为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知识和能力、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立足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是指导和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还认为,“如果学生只知享用由社会创造并提供给学校的那些物质和精神财富,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只有在那时候,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1]
(二)具有必备的劳动知识和能力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经历规范的劳动过程,遵循科学的劳动流程和劳动规范,认识和使用劳动工具,学习处理劳动材料,练习和掌握劳动技能,学习使用项目管理与经营方法,并尝试技术改革创新,最终生产出物化产品或为对象物提供劳动服务,为职业劳动做准备。
(三)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式;自由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劳动创造财富,一切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仰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大发展,也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劳动教育应引导新时代青年一代理解劳动的意义,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关系,培养劳动意识与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新时代劳动精神,体现为勤奋、奉献、创新精神。新时代应围绕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学习与塑造,打造劳动文化,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要以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大力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校要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验,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
(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教育目标的设计应包括引导学生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劳动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就月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反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
案例分享
本案例由北京昌平职业学校朱厚颖老师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