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以学评教”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之一,同样适用于劳动教育。这里的“学”,指向学生学习的三方面目标:一是“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二是“会学”,即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目标是否达成,可通过观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获得。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这里的“评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参与状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劳动教育思技并重,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更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和探究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案例分享
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做香囊迎端午、包汤圆过元宵等,边劳动边体验民俗,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情境化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又如,为体现劳动教育的现代性、创新性、启发性,开设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技能课程,指导学生制作花灯、蛋糕、水火箭,学习3D打印,教给学生摄像、录制、编辑等信息加工方法,以课程为载体,开展设计、制作、试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参与热情高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学生的交往状态
劳动教育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根据劳动教育的特点,劳动教育教学的开展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会遇到时间和技术上的难度,由此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发挥团队精神,集众人智慧于一体,才能共同完成目标。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也成就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案例分享
在“影像工艺”的教学中,学生进行杯子图案的设计,把有交往和管理能力的学生任命为组长,并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有的擅长收集资料,有的擅长画画,有的对色彩有较好的鉴别和欣赏能力,有的擅长电脑操作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又使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确确实实在合作中做出一份贡献,获得成就感。合作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补充、统一的过程。合作不仅通过相互启发、激励发展了认知能力,更培养了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学会怎样以理解、尊重、赏识的方式与人合作和交往。
案例来源:龚林娣.发挥合作学习在劳技教育中的功能[J].现代教学,2006(11).
(三)学生的思维状态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思维的形成及提升也是劳动教育的目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中去。
案例分享
与高中生中探讨“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内容,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辨析,强化对已有劳动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据这一设计思路,第一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即如何评价诸如“富二代”炫富、啃老、一夜爆红、中彩票等社会现象。学生的回答主要聚焦在:劳动和人生意义的关系、劳动和生命尊严的关系、劳动和社会财富增加之间的关系等。在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出武汉的快递大叔柯师傅的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辨析案例:柯师傅是一位坐拥数套房产、数辆豪车的隐形富豪,却送了7年快递,而且工作特别努力,并获得了“五星快递员”的称号。事情被报道后,他对工友们说:“不因富有而不工作。”他对记者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就要尽最大能力把它做好。”这一环节设计依据的认知逻辑为:运用已有认知辨析社会现象;通过辨析社会现象强化已有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层面的提升;再次通过构建更为复杂的情境将认知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并进一步夯实价值认同。
案例来源:张尚达.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原则与路径——以高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课教学设计为例[J].现代教学,2019(15):20-22.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通过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学生的批判性,可通过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来有价值问题,并展开激烈讨论;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可通过看学生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把握洞悉学生思维的量与质,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点拨,相机诱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教学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是课堂考察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来自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实践运用或学习小结时表现为掌握了某些知识技能,丰富了情感世界,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感到收获匪浅,那便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生成状态的体现。所以在看待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是否能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