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多维开发

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多维开发

(一)聚合力量,创建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环境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智能,整合资源,促进社会场馆、实践基地和演艺文创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向学生劳动教育开放,并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各行各业及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例如,北京市教委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全市学生走出学校进行一周的学农,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利用有限场地,打造学生种植活动的体验场,并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学生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3)发挥企事业资源优势,凸显劳动教育实践多元化。发挥企事业现有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如与博物馆、农业基地等合作。

(二)整体规划,开发融入劳动教育理念课程

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激发创新创造等。利用好地理位置与独特资源,整体规划,顶层架构,将现代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科课程。吃透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德智体美四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与自然、社会相联结,进而激发主动性、创造性。劳动不仅仅是农耕农作,工业劳动、第三产业劳动等也是劳动;劳动教育也不只是体力付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教育。理解和认同劳动教育是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挖掘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维度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教育实习、采风创作等实践课程;加强专业教育中劳动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劳动实践作为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可整合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相关内容,开设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主题活动主要有:考察探究(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社会服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科技创新体验与实践(如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探究与试验、科技创新应用实践与学习体验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三)积极建构,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强化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各院校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渠道、增加实习岗位,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劳动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

(1)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积极开发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场地,依照劳动教育的要求设置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劳动实践项目;将劳动教育场所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到城镇、乡村创建劳动教育实验区,培养学生对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适应能力,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2)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梳理省、市、区各类社会实践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主动与各行业劳动基地和实训基地协同,实现资源共享。

(3)开发劳动教育基地特色课程。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开发是在对学校、基地、社区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将课程开发活动置于基地所能凭借的课程资源上,从而突破单一狭隘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既能够提高基地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基地、社会和自然中的课程资源,以基地特色产品、产业、文化等为依托,多维度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基地内外各种环境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各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学校联盟,实现劳动资源共享

建立一批城乡结对学生劳动体验试点学校,促进城镇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有着共同目标追求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共同战略目标建立学校联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区域内劳动教育活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

通过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更好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城镇的学生走向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引导学生关心爱护他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构建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协同的师资团队

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团队、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师团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科实践活动、实习实训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促进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传授大学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具体劳动实践的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切身感悟劳动带来的崇高感和幸福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针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学校可将在劳动、科技、艺术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按照专业背景、技术专长和项目需要,随时随地匹配到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之中。组建社会志愿者辅导团队,把社会能人、工匠、传统技艺师傅、非遗传承人、老教授、老专家、老艺人、老科技工作者等组织动员起来,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辅导。

(六)植入学习方式变革,提供劳动技术支持

新劳动教育不是原有单一的劳作,不是某个学校、社区开垦一块地让学生学习种植,而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充分挖掘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可以发挥当地企业内的一些劳动能手的作用,开设专门的工作室、培训场、建构所,开出劳动学习菜单,编制“学习实践评价单”,探索主体多元、项目多种、方法多样、综合互补、激励为主的“个性化劳动实践与评价”,开展“教学做合一”“学玩享共存”的真正劳动,从而让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校外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

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