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跨学科设计法

四、跨学科设计法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物理、计算机、历史、化学、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多个学科内容,超越了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范畴、研究范式,创造性地连接起某个主题的多学科内容并进行整合,开启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新的认知视野和新的问题解决智慧。教师把这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和诠释,就形成了跨越其他任何单一学科的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的方式交叉渗透学习,获得这些横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另外,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关涉到的这些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非独立并行,而是处于交叉协同的状态,并且因为这些科目的交叉与协同产生出了新见解、新知识或新思维。单一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方法无法解决劳动教育所面临的复杂问题,需要依托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或方法加盟助力,协同支持,一起发力,最终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譬如,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竹笛的制作,就是典型的跨学科设计。

案例分享

《竹笛的制作》课程设计方案(片段)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教学工具】

竹竿、砍刀、手锯,打孔器、能够钻眼(孔)的钻子或者粗铁丝(烧红)之后钻孔用、修挖洞孔的小尖刀(普通小尖刀也可以)、能够打穿竹子内的长刀(或用粗钢丝把一头打成半圆形,磨得锋利一些即可),铅笔、米尺、直尺。

【教学方法】

运用头脑风暴法、探究、实验、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现场勘查,遴选竹子

依据之前环节的规划,引导小组长带领组员对竹林基地进行勘察,遴选合适的竹竿长度、直径和数量。首先,要选用老的、坚实而干燥的竹子;其次是竹节要小,表面圆而平整,两头的粗细相差不大。

二、砍伐竹子,制作竹竿

在竹林基地,小组长在组内进行责任分工。在竹农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对遴选好的干燥的竹竿进行打磨,制作竹竿。如果竹身不直,可用柴火或草火烘烤,把有弯的地方烤热后,扳直浸入冷水中以防弯曲。注意引导提醒:同学之间相互指导、帮助,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甜美。

三、切割竹竿,做成笛管

(1)按照现场竹笛制作专家的要求,按照长30厘米标准切割竹子,做成笛管。学生应该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采用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2)打通竹子内节,削平外节,内外都要尽量光滑。如果竹皮粗糙而不美观,也可以刮去一层薄皮。提醒注意安全操作。

(3)比量尺寸,决定调子。把竹子材料弄好以后,量一下内径(直径)和长度,根据它的粗细和长短,决定做什么调子的笛子最合适。

(4)调音和挖孔。这是做笛子全部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工作。往往因一个孔挖得不合格(发音不准)而使全笛报废。

挖孔时,首先挖好吹孔(不可挖得太大),堵上笛塞(也可以利用某个不打通的竹节,来作笛塞),然后量好吹孔至后音孔的距离,挖两个后出音孔。开始要先挖小点,然后吹一吹,听一听,看看筒内音是否准确?如果低了点,就将两个孔都向前(向吹孔那边)挖大一些,也可以不再挖。要特别注意的是,开始挖孔时不能超过规定的尺寸,以防音孔开高了不好弥补。

把后出音孔挖好后,以此孔为基点,朝着吹孔方向按顺序、尺寸比例依次挖孔。挖的方法也是先挖小点,然后边试音,边扩大。挖好一孔再挖另一孔,最后挖膜孔。两头多余的竹子先锯掉或后锯掉都可以。如果笛尾竹子长,还可开两个前出音孔(又称调音孔),也可以将笛尾锯短一些,不要前出音孔。

这个过程,要引导提醒:同学之间相互指导、帮助、团结、合作,感受制作竹笛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5)全部工序完后,进行总的校对和检查,最后上漆。这样一支新笛子就算完全制成了。

各小组之间相互观摩、讨论评估。全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上述这个案例片段,从劳动教育教具的准备,到内容的确立,均涉及物理、音乐、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这样富有创意的跨学科活动设计与实践让学生们领略到万花筒般的认知新体验。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索、制作、体验等,这种跨学科设计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考题

1.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有什么意义?

2.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3.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环节。

4.简要回答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有哪些方法。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