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依据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编写,要依据我国教育方针政策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统筹考虑。
(一)我国教育方针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以来,我国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编写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知指出,要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在 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情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示意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18个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