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要求
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务必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弘扬劳模精神
弘扬劳模精神,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组织发动,面向全员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切忌说教,否则不仅效果最弱,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在策划主题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如何让劳模精神惠及每位师生。
2.主动参与,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是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最佳方式,以任务为导向,激发探知劳模真实的内心世界,了解作为普通人他们所面对的困境和矛盾,真切理解他们身上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家国情怀。
3.注重体验,分享交流
基于学生不同视角的个人理解、不同经历的人生经验,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就综合实践所带来的体验与感悟进行交流,将教育效果最大化。
4.契合形势,励志成才
教师还要善于结合教育形式和时代特点,用劳模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做人、做事的态度和爱国、爱党、爱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二)培育劳动精神
培育劳动精神、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劳动教育教案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
这是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弘扬新时代需要的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自觉形成认真、负责、诚实、守正、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品质和习惯,激发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
2.要求出力流汗
只有出力流汗式劳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更能理解劳动意义,培养劳动品质,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
3.坚持创意物化
在劳动实践中的创意物化,能使学生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和所掌握技能,发挥其一技之长,而且物化的成果更为其评价提供依据。
4.体现地域特色
劳动教育离不开地方文化,乡土教育更丰富了劳动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将使劳动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6.开展综合实践
劳动教育是以综合实践为实施形态的,既有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更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连续实践与锻炼,才能逐步提升劳动素养。
7.丰厚教育内涵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课程化设计,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诸育的融合。丰厚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将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8.社会全员育人
实施劳动教育不仅以学校为主体,更要形成家庭和社会全员育人的态势。要挖掘家庭和社会的资源,还要发动各行各业的专业的参与。
9.形成课程体系
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架构要逐步体系化,避免零打碎敲。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要均衡设计,更要设计、组织、实施好劳动周,还要设计好劳动的评价机制。
10.坚持校本实施
开展劳动教育以学校为举办主体,自然离不开办学理念的引领,彰显出办学的特色。因而,校本化的实施将使劳动教育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三)滋养工匠精神
大中小学滋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载体就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每个“小工匠”的精神得到滋养。
针对当前的“职业生涯教育”,笔者架构了不同层级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案。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图
1.小学阶段,实施职业启蒙
低年级可以从家庭成员的职业起步,如开展“跟着爸妈上一天的班”主题体验活动,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体验养家的辛苦,为孝亲敬老奠定基础。中高年级可以了解社会五花八门的行业,如开展“360行进校园”,组织各行工匠进入校园,以游园会、拜师会等方式,由学生自主报名,学习劳动小技艺;如到“星期八小镇”等职业体验类游乐园,打卡式地体验各种类的职业,最终对理想职业有一个初定位。
2.初中阶段,组织职业体验
初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我的职业生涯我做主”主题职业体验。首先,通过学校的拓展课或职业辅导讲座,知晓与自己理想职业相关的大学有哪些专业,根据自己擅长的学科,对理想职业进行再校准。其次,以年级为单位,跨班级进行“同生涯建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暑期各组进入相关工匠工作室或企事业进行“小实习”,了解理想职业的工匠精神和工作特点。
3.高中阶段,规划职业理想
明确进入理想行业、成为工匠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进入对应的高校相关的专业是高中阶段冲刺的目标。树立一个行业工匠为自己的榜样,寻找他的名言为座右铭。学校组织或者个人前往高校,开展筑梦行动,感受高校的人文氛围,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与学长面对面,持续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以实际行动向工匠致敬。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类工匠博物馆,去参观重大工程建设工地,去参观大国重器基地,去参观工匠工作室等,与工匠面对面座谈,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4.高校阶段,成就职业梦想
大学可以通过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所学专业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学生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爱国、爱党的优秀工匠,成就职业梦想。
作者: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孙英俊。
案例16
工匠精神照亮你我
【课程名称】工匠精神照亮你我
【学校班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师生
【设 计 人】徐宏亮
【授 课 人】包起帆
【项目专家】金蕴华
【教学课时】主题讲座2课时,整个主题教育活动8课时以上
【课程总目标】
(1)劳动观念。通过了解包起帆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平凡事迹,发现劳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获得劳动不分贵贱、行行都能出彩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树立以积极劳动为荣的观念。
(2)劳动能力。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活动,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并感悟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学会手脑并用,提高创新能力。
(3)劳动精神。了解包起帆的奋斗历程,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敬业奉献、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劳动精神,激发学生把自己培养成时代的接班人的觉悟。
(4)劳动习惯和品质。感悟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引导学生争做劳动者,养成不怕脏、不怕苦的劳动习惯,积极培养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质,并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品行。
【教学内容】
听工匠讲座、与工匠互动、学工匠做事、悟工匠精神。
【教学重点】
包起帆教授的主题讲座,开展《工匠精神照亮你我》等活动。
【教学难点】
《工匠精神照亮你我》等活动的开展。
【教学方式】
党团队教育活动式、社会服务式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情境陶冶、角色扮演、成果展示等。
【教学过程】
劳动教育前
(1)设计方案,确立教育主题;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根据方案,联系讲座的主讲人、定时间等;进行各项活动准备,如主持、致辞、拍录像、宣传、安全措施等。
(3)通过校委会、班委会等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活动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识;学生搜集有关包起帆的主要事迹、奋斗经历等资料,先行了解;指导学生做好劳动方案;增强活动中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强化安全、守纪、文明礼仪等。
劳动教育中
(一)听工匠讲座
(1)校长徐宏亮致辞。被誉为“抓斗大王”的包起帆教授,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与他的同事共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尤其是在2006年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一下获得四项金奖,成为百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同学们要了解他的奋斗事迹,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积极劳动的观念,更要学习他那种敬业爱岗、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
(2)包起帆教授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乐于奉献》的主题报告。
报告主要围绕着包起帆从上海港一名最平凡的码头装卸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的个人工作成长经历。
报告分勇挑重担、接“烫手山芋”、啃硬骨头、使命支撑和乐于奉献五个方面。他回顾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潜心创新的奋斗经历,并通过“变截面卷筒”“抓斗”“下雪去烟台”等一个个小故事,为同学们生动演绎了一幕幕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报国的工匠精神,也深刻诠释了不忘初心搞创新,牢记使命乐奉献的信念。
(3)与工匠互动。学生向包教授提问、献花等,包教授也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殷切希望:一是要有乐于奉献、服务人民的信念;二是要继承发扬工匠精神,立志报国;三是要有不断创新进取、勇攀高峰的行动,争做时代楷模。
(4)党支部书记龚瑞华做总结。我们聆听了包起帆教授的讲座,了解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等精神特质。包教授都是紧紧围绕着码头装卸生产第一线的那些薄弱环节而进行创新和发明,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就在哪里搞技术创新。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同学们要有使命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将来也能成为大国工匠。
(二)学工匠做事
(1)进一步提升、激励学生。组织学生前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参观二工大及《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完成学习任务单。
(2)结合学校文化科技节,举办《工匠精神照亮你我》的活动,学习大国工匠那种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精益劳动、创新劳动的品德。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如作品设计、劳动比赛等,交出一份闪亮的劳动成果;学生利用休息日等时间,为家庭、学校、社区或企业单位等进行劳动、服务,化感悟为行动,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方法要求
(1)通过展厅、展板、黑板报等形式展示优秀作品,并进行评选活动。
(2)利用班务会等,学生交流体会、感悟、反思,进行活动的自评与互评等。
(3)学校层面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班级集体进行表彰、鼓励。
(4)对整个活动进行反思、改进,然后在浦东新区曹路学区化办学区内进行推广、辐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
教学评价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依据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各项要求的目标达成度,主要有活动的参与度、体会与交流、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提高、劳动品质的培养等方面。
榜样激励
指导学生从本次活动中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劳动教育后
教学反思
略。
案例评析
作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校园”劳动教育的案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请进来,走出去”,即邀请工匠和劳模来学校做讲座,或者走出校园去采访他们、参观相关教育基地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和工作业绩。再深入一点,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来交流“我眼中的工匠、劳模”,说一下、演一下、议一下、秀一下……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后,作为设计者要去反思教育的成效,和学生聊聊哪些教育形式,能让他们更喜欢,并深深地刻在脑中、记在心中。尤其是初中以上的学生,开展此类劳动教育主题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重要。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如案例最后所讲的那样,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要常抓不懈,才能牢固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有出力流汗的劳动,才会有感悟,磨炼意志;学会并掌握劳动技能,才能创意物化,进而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点评人:孙英俊。
案例17
寻找最美劳动者,传承劳模精神
【课题名称】寻找最美劳动者,传承劳模精神
【设 计 人】朱沪疆 【指导教师】朱沪疆
【学校班级】八年级×班 【学校代表】×××
【带队老师】班主任 【服务人员】小组组长
【安 全 员】小组副组长 【基地代表】×××
【教学课时】8课时(主题班会2课时,曹杨村史馆考察2课时,班级基地考察实践4课时)
【劳动地点】曹杨村史馆、班级实践基地
【基地背景】
曹杨新村村史馆坐落于普陀区花溪路199号,2013年8月26日正式开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场馆真实记录了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从1951年建村至今的发展变化。优秀历史建筑承载城市记忆,是培育和传承劳模精神的热土,是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教科书,是反映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窗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厅反映了从曹杨新村兴建到2000年的发展历程。“新世纪更上一层楼”展厅反映了自2000年至今的创新社会治理发展历程。馆内展品除静态图文展示的传统手段外,还融入了现代信息化手段,如红桥留影、劳模事迹触摸屏等,建有“曹杨新村村史馆”微信公众号,馆藏品专题展览、主题性活动的信息发布,实现线上线下的交相呼应。
【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了解、分析“曹杨新村精神”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通过形成小组项目化学习“口述劳模”微报告,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通过班级自主设计“寻找最美劳动者”的实践活动,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提炼,提升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教学内容】
(1)上网查阅了解、分析“曹杨新村精神”的具体表现。
(2)小组项目化学习,形成“口述劳模”微报告。
(3)班级自主设计开展“寻找最美劳动者”的实践活动。
(4)“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提炼。
【教学重点】
了解曹杨新村的建村历史以及曹杨新村作为“劳模新村”的原因。了解各时期普陀劳模的先进事迹,了解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有哪些。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项目化学习,进一步了解曹杨新村精神,能通过考察和学科知识融合理解,真正明白“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
【教学方式】
考查探究式、党团队教育活动式、社会服务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头脑风暴法、参观访问法、成果展示法、榜样激励法、跨学科教学法。
【劳动工具】
班级实践基地的各类劳动工具、网络资源工具。
【教学过程】
劳动教育前
(1)发动家长资源,以“寻找最美劳动者”为主题,校外寻找班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略)
(2)召开主题班会,建立项目课题探究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设计探究方案,如:路线设计、研究方法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准备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或工具(记录用具、测量工具、样本收集工具、摄影摄像机等),制定安全章程。
(3)上网查阅了解、分析“曹杨新村精神”的具体表现。根据曹杨村史馆参考资料确立项目课题。通过前期预习,确定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依据自定选题或根据教师指导意见修订和完善选题。
探究主题1:曹杨新村的建村历史
探究主题2:曹杨新村的劳模精神
探究主题3:劳模精神的传承延续
(4)召开主题班队会,明确活动要求,统一思想,力求实效。
劳动教育中
(1)开展曹杨村史馆和班级实践基地的实地走访。通过曹杨村史馆内劳模展示屏聆听各时期劳模的先进事迹,提炼劳模身上的时代精神。
(2)在曹杨村史馆参观的基础上,立足曹杨新村(有“劳模新村”之称),通过居委会寻找各行各业的老劳模,开展“弘扬劳模精神,汲取成长力量”的口述历史小组项目化学习,形成“口述劳模”微报告。
(3)班级自主设计开展“寻找最美劳动者”的实践活动。通过班级自选的实践基地参观及职业体验,走访新时代劳模及先进生产者,开展寻访“最美劳动者”活动,学会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研究报告。
(4)完成预定任务,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对探究中的生成性问题商定解决方案,细化职责,并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等进行提炼。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学科性知识难题,形成形式多样的实践成果,如:调研报告,征文等文学作品,美术、影像等艺术作品。
(5)教学提示和要求。
①小组合作,分工承担某一方面的具体调研任务。
②调查的途径包括查阅书籍、网络,以及访谈、实地走访等。
③对调研所得的资料,要依靠小组的力量进行认真分析和整理。
④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善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
⑤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成果的展示。
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1到2个“实践与探究”主题活动,将活动成果(走访照片、作品照片、调查报告等)汇集成册,生成社会考察报告。
(2)开展成果展示。开展主题为“传承劳模精神,汲取成长力量”主题班队会课,多角度展示同学们的探究成果,并引导大家思考探究中的生成性问题。
教学评价
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组织开展成果评价会,评选优秀成果及活动积极分子,并在钉钉班级群中予以宣传、展示。
榜样激励
指导学生从本次活动中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劳动教育后
反思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形成反思交流习惯。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
案例评析
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进校园”的组织形式。即将劳模精神作为主题进入校园,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劳模实践活动:通过拍摄微视频、参观曹杨新村村史馆等方式,走访曹杨新村的劳模们和身边最美的劳动者;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学习更多的劳模事迹;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介绍劳模和最美劳动者的事迹;通过融合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地、生动地、深刻地理解劳模精神。
第二,“进校园”的进入方式。劳模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说说、耳朵听听这种简单的模式,关键要进头脑,见行动。只有用行动去实践,才能切身领悟劳模精神的真谛,才能从小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以上两个须关注的方面,正是该案例所传递出来的关键所在。该案例采用“校内+校外”相组合,以独特的方式演绎“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实践的内涵。
此外,还要注意紧扣“新、活、透”等教育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精神会呈现新的特质,因而实践活动的形式要不断创“新”;其目的要将劳模精神真正“活”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脑中,并见诸行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透”彻理解劳动精神,从小树立榜样,长大成为新一代劳模。这才是该教案所想要真正传递的“传承劳模精神,汲取成长力量”核心理念。
点评人:孙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