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多元利用
(一)利用课程劳动教育资源,普及劳动知识
利用劳动教育课的教学资源,通过启发引导普及劳动知识。具体来说,做到“三让”:一是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教师不急于讲解教学内容,而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尝试性的实践中进行初步创造,然后经过老师的点拨,进行更高级的创造。二是做到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养成“敢问”“会问”“善问”的良好习惯。三是做到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技能一教了之,而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反复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综合素质课的一般规律,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方法。
(二)利用校园劳动教育资源,培育劳动理念
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因素能够唤起学生的劳动意识,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把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劳动理念体现在校园的硬件建设中。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校园建设范畴,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配置各种劳动工具;在操场围墙上描绘彩画,在教学楼廊道两侧悬挂名人名言;在校园内种植花草,设置广播站、宣传板、宣传栏,及时反馈校园活动信息,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把尊重劳动、尊重科学的劳动理念融汇到校园的软件建设中。围绕学生成长应注意的问题,确定每周工作主题,通过德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心态积极、充满自信,持之以恒、每日进取,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团结友善、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与学生素质教育相得益彰。
设置校园服务岗位。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自身现有劳动岗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服务性岗位或勤工俭学岗位,因地制宜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例如,开展“文明宿舍”“文明校园”创建和评比活动,组织学生打扫宿舍、教室卫生;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扫校园内外或附近社区卫生。
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正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三)利用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能力
家庭教育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学生劳动观点的培养、劳动教育的传授、劳动知识的丰富,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很难取得实效。利用家庭这一阵地,培育学生洗衣、洗碗、烹饪、购物、卫生清扫等技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劳动变成生活所需,变成享受生活的乐趣,变成快乐幸福的源泉。
(四)利用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增强劳动信心
注重吸纳一切教育要素,向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要本领、要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实践,以此锻炼学生,全面增强他们投身社会的信心和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视野得到扩展,对社会生活有了切实了解,生活技能得到了检验和提高,特别是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得到了明显增强。
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
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组织或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公共场所等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区治理等是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高等院校要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阅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还有利于增进与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思考题
1.校园文化是否属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请举例加以说明。
2.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要回答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的方法。
参考答案
【注释】
[1]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62.
[2]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