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挖掘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劳动教育不是单独存在于学校的孤立的教学体系中,而是融合于德智体美之中。此外,相关课程的教材中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情景和素材,挖掘、活用这些劳动素材,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因此,劳动教育应融合于学校的综合教学之中。

(一)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指导,尤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劳动问题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普及劳动科学理论、基本知识作为教育内容,讲清劳动道理,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丰富关于劳动的科学知识,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深入理解劳动实践对于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真正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深刻道理及其重大意义,从而真正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常规学科资源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除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实习实训等其他专业教学,这些专业教学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要与其他常规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相融合,共同发力,形成全面的劳动教育资源。

(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成长成才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促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形成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重要路径。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入学教育,设置实际的劳动内容,通过学生的体验分享进行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教育。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如宣讲劳动者的故事,欣赏劳动文艺作品,邀请劳模进课堂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

(2)学科专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高等院校的各类专业设置中,有不少具有劳动属性和劳动指向。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真实的科学研究,理科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数量统计等属于劳动,天文观测、地质勘探等也具有鲜明的劳动特点。工科中机械、电气、建筑、水利等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调查,艺术领域的美术创作、音乐创作、设计,新闻采访和文稿写作,社会工作等,都是劳动教育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活实践。例如,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建立“少年农学院”,把科学探究和农事劳动通过农学院有机结合起来,农学院的农展馆、美食工坊、微农场、农具小木屋、无公害检测屋等用来供学生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红领巾小桃园、养鱼塘、方桌田、爱心林等是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的实践基地。“少年农学院”成为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三大特色校本课程之一。

(3)实习实训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实习实训是高等院校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训、专业实习等内容。实习实训是学习劳动知识技能的主要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知道”转化为“运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价值,激励学生练就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例如,无锡市长安中学的“劳技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初一年级家政综合课中设置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在初二年级的技术初步课中设置木制品设计制作和园艺,在初三年级的技术初步课中设置电子电工等,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这些项目既是劳动教育,也为学生们将来踏上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三)社会实践活动

高等院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载体。高等院校可以组织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沙龙,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传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定期举办劳动技能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快乐;还可以聘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举办“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倡导学生走进企业,关注一线劳动者,倡导学生走进基层,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

(四)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服务性劳动”的途径之一。学生参与校内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幸福。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走进农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技术,在农村开展各种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还让学生更了解国情,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学生毕业参与“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三支一扶活动,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主动作为的风险精神。

(五)创新创业实践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提出,“重视生产劳动实践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劳动,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这一表述既明确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创新创业劳动”“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也指出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内教学实践、课外活动实践、校外实习实践三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此外,还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劳动情怀,自觉将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