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化研究》简介
《赵文化研究》这本书是由.贾建钢主编创作的,《赵文化研究》共有177章节
1
总序:建设特色栏目集群 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呼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学报在我国出版传媒领域中是期刊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提升学报...
2
序 言
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文化之一。赵人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诸子百家集大成者,史称“后圣”,和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并称“孔孟荀”,共同构成儒家核心思想。赵...
3
目录
目 录 总序:建设特色栏目集群 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 序 言 【先秦赵文化研究】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廉颇家族世系考论 一、赵国名...
4
【先秦赵文化研究】
...
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
马执斌 [作者简介]马执斌(1946— ),男,回族,北京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战...
6
参考文献
[1]田昌五.华夏文明:第1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左丘明.春秋左传[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3]司马迁.史记[M].北...
7
廉颇家族世系考论
范文华 [作者简介]范文华(1984—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赵文化。...
8
一、赵国名将:廉颇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若论官爵,廉颇为赵国上卿,假相国(代理相国),封号信平君,同时握有兵权、相权,亦同时享有封号、封地,位居赵国诸将之首,人臣之极。 若...
9
二、黄帝正宗:大廉
大廉是廉姓始祖。 汉代宋衷著、清代秦嘉谟辑注《世本八种》中引《姓纂》:“廉氏,颛顼曾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9]407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廉》姓:...
10
三、孔门贤哲:廉洁
春秋时代,廉氏最为著名的人物即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廉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1]2185。《索隐》记载:...
11
四、有名前世:廉褒、廉丹
西汉至新朝,廉褒、廉丹父子,世代为将,有名前世。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撰写《廉范列传》记载:“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
12
五、廉氏典范:廉范
廉范是继廉颇之后最为世人赞许的廉氏典范。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专门为廉范撰写《廉范列传》:“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19]11...
13
六、余论
仅就先秦两汉史料而言,目前能确考的廉颇家族世系,应当上至大廉、下至东汉廉范。值得赞叹的是,廉颇之后,廉褒、廉丹、廉范一脉,颇受两汉时代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与赞许。汉...
14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史记集评[M].北京:华...
15
赵国官制渊源再探
秦进才 [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 ),男,河北衡水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战国时代,华夏“下无方伯,上无天子”[1]7...
16
一、卿大夫化家为国,家臣变大臣
赵氏历史悠久,周穆王时,赐造父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因以为赵氏。周幽王时,叔带如晋,事奉文侯。晋献公时,赵夙为大夫。晋文公时,赵衰始任国政。晋平公时,...
17
二、继承周晋官制,革新职责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3]722赵国是三家分晋的主角之一,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1...
18
三、借鉴别国官名,为己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31]651。不仅各国均有自成体系的官制系统,而且各国的官职又互相效仿借鉴,以完善本国的官僚制度,赵国也不例外。 (一)借鉴于...
19
四、首创官职名号,独具特色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3]722赵国不仅继承了周朝晋国的职官制度,借鉴了各国的职官名号,而且还首创了一些官职名号,并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20
五、小结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行政权力支配,君主、官吏是行政权力的代表,官职是行政权力的标志,“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47]192。赵国官制渊源于卿大夫家臣发展为国家...
21
参考文献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2
赵国的将相分离问题
邵育欣,杨丽丽 [作者简介]邵育欣(1979—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博士;杨丽丽(1987— ),女,河北涉县人,河北涉县河南店镇胡峪村...
23
一、战国时期将、相任命的普遍性
“相”的本义为辅佐、襄助,春秋时代文献中就已经有关于“相”的记载了,但那时的“相”不同于后代的作为职官之称的“相”。如《左传·定公元年》载:“仲虺居薛,以为汤左...
24
二、赵国的将、相分离
由上可知,战国时期将相分离、文武分职的情况已在各国普遍推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为发展自身实力,亦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
25
三、赵国将、相分离的评价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战国时期赵国在官僚体系方面,基本实现了将相分离、文武分职的新体制。这样,内政由相国处理,军队由将军指挥,既适应了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
26
四、结语
赵国的将相分离制度,萌芽于简、襄时期,经过烈侯、成侯、肃侯时期的发展,到武灵王时基本形成,之后的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继续沿用,并成为定制。将、相分离的...
27
参考文献
[1]萧秦.赵国官制渊源及演变[M]//邯郸市历史学会,河北省历史学会.赵国历史文化论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
28
有关秦赵长平之战的几个问题
张广志 [作者简介]张广志(1937— ),男,江苏徐州人,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历史学 发生在战国晚期的秦赵长平之战,向以耗时长,规模大,且...
29
一、关于长平之战的历时和起止时间问题
关于长平之战的历时(持续时间)和起止时间,一般多谓起于前262年,止于前260年,凡历时三年之久。如颇具权威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2000年版《...
30
二、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靠得住吗?
长期以来,史学论著及通俗历史读物多取旧史有关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近年来,怀疑者渐多。下面,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讨论方便计,先摘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