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城

五、都城

关于赵国早期都城晋阳的文章主要有:靳生禾《古都晋阳刍议》,沈乔《浅论董安于、尹铎对晋阳城的贡献》,康玉庆、靳生禾《晋阳城肇建的地理环境因素》,孟万忠、刘晓峰《晋阳的立都背景及其在赵国都城变迁中之地位》。

中牟也是赵都之一。靳生禾《赵都中牟应在黄河之北》、张新斌《河南鹤壁鹿楼古城为赵都中牟说》、胡进驻《赵都中牟新考》、张新斌《赵都中牟在鹤壁研究》、张增午《赵都中牟林州说的推定》、李久昌《论战国赵都中牟的历史地位》和白国红《试析春秋战国之交赵氏对中牟的经营》等文章对中牟地望等问题作了讨论。

邯郸是赵国最后一个都城。钟凤年《〈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一文驳斥了胡三省和狄子奇笺《国策地名考》所认为的“赵肃侯三年(前347年)赵始都邯郸”之说,认为“治地理者”“每视一国之首都失,便意谓其国即亡”的观点实不可取。侯仁之《邯郸城址的演变与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实乃有关邯郸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典范之作,至今仍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后,孙继民《关于战国赵都城的几个问题》继钟凤年再次推翻了“盖肃侯徙都,非敬侯也”的论断,并提出了赵国另有陪都并存的观点。不过李兴河《赵国都邑迁徙考略》仍针对“赵国在公元前353年被魏国攻破且之后占据两年”这一事件提出了在此期间“国都徙往何处”的疑问,似并不赞同之前孙继民提出的陪都的看法。潘晓娟《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认为赵国“没有多座都城同时存在的现象”[8]204,作者进一步在《战国时期“一都独大”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中表明并不认同孙继民提出的信宫为陪都的观点,认为“信宫当为赵国行宫,间或朝会诸侯、处理政务,但是信宫不是赵国陪都”。如此看来,该问题还需进一步商榷。

1987年召开的赵文化学术讨论会,极有力地推动了邯郸古代城市研究的深入,此后,《赵国历史文化论丛》《邯郸简史》《邯郸历史与考古》等著作相继问世。史延廷、徐勇《试论战国时期邯郸的战略地位》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讨论邯郸的重要战略地位。郝良真《邯郸古代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认为赵国之所以迁都邯郸,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也是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必然结果。孙继民、郝良真《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第二编“赵都考略”汇总赵都晋阳、赵桓子都代、战国赵都迁耿、战国赵都中牟、赵敬侯迁都邯郸、战国赵信都地望等赵国都城研究,是研究赵国都城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提出了代、耿也曾为赵都的看法。朱士光《论赵都邯郸与赵国都城研究问题》提出赵都邯郸及赵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