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谈刘氏赵国。

刘如意是刘邦第三子,为戚姬所生,生于汉高帝二年。戚姬能歌善舞,在楚汉战争时常随从刘邦,颇得刘邦宠爱。汉高帝七年十二月,匈奴攻掠代地,代王刘喜弃国而逃,回到洛阳,被刘邦废黜,而改立刘如意为代王。九年正月,赵王张敖被废黜之后,刘如意改封为赵王。从此时到刘邦去世,刘如意的政治命运因为刘邦的个人情感,经历过较大的波动。十年七月,刘邦想废黜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幾代太子者数。[18]

从这件事情来看,刘邦要废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自我感觉,认为刘盈仁弱而“如意类我”,但因为得不到大臣们赞同,也就没有固执己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不过,刘邦从后妃之争考虑,担心身后刘如意难以保全,又接受符玺御史赵尧的建议,任命周昌为赵相,负责处理赵国事务。赵国尽管有刘如意为王,实际上处于虚君状态。

周昌担任赵相期间,赵代之地仍不平静,甚至发生陈豨之乱。早在汉高帝七年十一月,刘邦从平城返回时,任命陈豨为赵相,统领赵代边兵。等到周昌出任赵相,陈豨则改任代相,辅佐代王刘恒。然而,陈豨怀有政治野心,当其势力膨胀之后,就勾结韩王信,公然反叛汉朝廷。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19]

陈豨之乱发生在代地,却严重地危害到赵国。为了平息陈豨之乱,刘邦亲自坐镇邯郸,指挥对陈豨作战。在了解到叛军部署之后,刘邦竟高兴地说:“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20]显然,就平定陈豨之乱而言,刘邦认为邯郸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汉军不仅仅在邯郸击败叛军的进攻,另由太尉周勃率军从太原进入代地,到高帝十二年十月,彻底平定了代郡、雁门、云中等地,在当城将陈豨斩首,赵代之地得以稳定。

在平定陈豨之乱时,淮南王黥布谋求自保,也起兵反叛朝廷。十一月,刘邦击破黥布,但在作战中负伤,回到长安之后,自知病情难愈,更想改换太子。

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21]

据此可知,刘邦晚年一直想把刘如意立为太子,尽管张良、叔孙通都出来劝谏,仍未回心转意,但等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刘盈一边,才知道不宜更换太子。所以,司马迁记述此事,特别指出“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班固重述此事,也要强调“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22]。这说明围绕废立太子之争是何等诡谲。

同年四月,刘邦去世。五月,太子刘盈继位,尊吕后为皇太后。吕后把戚姬囚禁起来,并派使者到邯郸,征召刘如意入宫,再加以谋害。赵相周昌深知吕后的用意,让刘如意称病拒召,不去京城长安。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23]

周昌称得上刚直之臣,却难以保住刘如意。吕后专心谋害刘如意,那也是防不胜防。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十二月,刘盈早起出去打猎,刘如意年幼不能同行,吕后派人趁机下手,强行把刘如意毒死。

刘如意做赵王四年,周昌主持赵国事务,对外应对陈豨之乱,对内应对吕后之难,可以说颇费心机。但在汉朝廷和后宫内,围绕废立太子之争,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制约,“群臣心皆不附赵王”,刘邦终究无可奈何,刘如意竟死于非命。这说明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赵王和赵国作为汉朝的政治附庸,根本无法与朝廷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