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官职名号,独具特色

四、首创官职名号,独具特色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3]722赵国不仅继承了周朝晋国的职官制度,借鉴了各国的职官名号,而且还首创了一些官职名号,并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一)首创官职名号、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者

其一守相、假相国。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37]。赵孝成王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6]1828。秦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文信侯吕不韦党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注曰:“守相,假也。”“守,假官也,马为之。”[2]285可见,假与守相通,守相即假相国,反之亦然。在传世的赵国纪年兵器中,有多件剑、铍上镌刻着“守相”的铭文,有“□□年,守相武襄君”[40],有“十六年,守相□平侯”[41]366,有“十五年,守相杜波”[8]646,有“十五年,守相杢波”[42]72。黄盛璋先生认为:守相杢波,指廉颇[43]110,112。还有“十五年,守相杜艺廉颇”剑一把、铍两件[8]659-661。十五年,当为赵孝成王十五年,正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铭文为守相,本传为假相国;姓名杜波、杢波、廉颇,均指廉颇,可知三者同指一人。其官称“假相国”“守相”,表明是兼职摄事,或试用、试守的相,地位低于相国[38]。这种职官守、假制度,为后世所效法。秦王政“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39]。“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6]232秦王政“廿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阳守腾”[44]15。可知,腾先为南阳假守,后为南阳守。秦末农民战争中,吴广以假王挥兵西进,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项羽杀宋义诸将立项羽为假上将军。楚汉战争时,曹参以假左丞相名义屯兵关中、出击魏豹,阎泽赤曾为假相击项羽,韩信请求立为假齐王。秦汉官制有假守制度[40]

其二宦者令,为宫廷近侍之长。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有缪贤的推荐,才有蔺相如原璧归赵的壮举。宦者令有接近国君的便利条件,掌握机密信息,参与朝政大事,还能在家中招养门客,可见其地位比较显赫。宦者令,在汉代被纳入为皇帝服务的少府系统之中。

(二)首创官职后世改变其职掌者

赵烈侯时,荀欣以言“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而为中尉[6]1797,当以选任贤能,拔举官吏为其职责,与孟夏月“命太尉,赞杰儁,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15]185-186有些类似。秦朝的中尉掌徼循京师,维护社会秩序。楚汉战争中,刘邦麾下的中尉,是南征北战的武将。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汉代各诸侯王国亦置中尉备盗贼。赵国与秦汉时代中尉名称相同,而职掌则有了很大的变化。

(三)首创官职只实行于赵国者

其一负责征收田租赋税的田部吏。赵奢曾任赵国田部吏,“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6]2444-2445

其二博闻师。因赵“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6]1803。《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45]563应劭说:“博闻师,赵谏官。”董说曰:“司过乃谏官耳,博闻师当是备顾问者。”[46]125也就是以博学广闻者为君主的博闻师,学识渊博以备君主咨询,增长其见识,以提高君主的素质,形成良好的品行。还有作为低级军官名称的官卒将或官帅将[41],以及传舍吏[6]2369、左右校等。

赵国首创的职官称谓,体现着赵国人的创新精神,但并不是说丝毫没有前人的影响,只是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仅存在着某些间接的蛛丝马迹。它反映着赵国官制的特点,有些为后世所沿袭、发展,说明赵国所创造的官职名号具有活力,有些则为赵国所特有成为官制的标志,首创官职是赵国官制的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