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的信念机制:《荀子·礼论》生存分析[49]
邹晓东
[作者简介]邹晓东(1982— ),男,山东莱西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宗教哲学与先秦儒学。
“礼教”与“学礼”密不可分,《荀子》隆礼势必重学,《劝学》位居《荀子》首篇可谓理所当然。关于《荀子》之“学”,“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曾这样解说:“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取得的,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谬论,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50]总的来说,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外向性。[51]然而,面对五彩纷呈的教学资源,外向之学不免遭遇如下问题:学什么?怎么学?
有学者曾将礼教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执礼、知礼、行礼。[52]在平稳时期,这三个层次似乎不难按部就班依次推进。[53]但在礼坏乐崩时代,传统式微百家争鸣,外向之“学”往往并不看好传统之“礼”。实际上,百家争鸣者中不乏挑战传统礼制的声音。甚至,许多学派的为学方式本身,就与“崇礼—学礼”精神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礼教提倡者必须对“学什么”(或“为什么要学这礼”)、“怎么学”问题,作出专门回应。
学界目前在研究《荀子》的“学”概念时,《礼论》文本总体处于缺场状态。然在我看来,贯穿《礼论》前三分之一的,恰恰是“学什么”与“怎么学”问题。对此,荀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崇礼情感或崇礼信念的学礼模式。学界则一般侧重强调《荀子》的“经验”“理性”“功利”特征,[54]而对其思想中的“情感”“信念”维度过分轻忽。然而,一切外向之“学”,最开始都是以“情感认定—信念固执”的方式,指向并锁定其学习对象的。无此指向与锁定,外向之学根本无从启动。[55]在这方面,《荀子·礼论》是个值得认真对待的标本。本着这点认识,本文尝试对它进行生存分析。[56]在呈现该文本的问题意识与处理方案的基础上,笔者最后将对这种“礼教的信念机制”发表自己的评论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