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赵郡
2025年09月26日
四、赵郡
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表”列出的赵郡有:上党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和安平郡,[3]677-678共计五郡。这其中,杨宽据上海博物馆馆藏“六年安平守剑”推断认为赵曾设置安平郡。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则持六郡说,分别是上党郡、代郡、云中郡、雁门郡、九原郡和太原郡。[4]160-162沈长云《赵国史稿》认为古籍文献中明确提到的有代郡、云中郡、雁门郡、上党郡,共计四郡,但应不仅限于此。[5]301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认为赵国有安平郡、代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上党郡和太原郡,[6]427-430共计七郡。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专列一章写赵国政区地理,认为赵国先后置有: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九原郡、太原郡,[7]108-114共计六郡。
可见,众学者对于赵国设郡情况仍莫衷一是,且分歧较大。具体来看,对于上党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的设置是无争议的,争论的焦点在于安平郡、太原郡和九原郡,这就值得进一步探讨。
另外,吴良宝《战国时期上党郡新考》,钱林书《战国时期的上党地区及上党郡》,谢鸿喜、杨剑英《战国上党郡县考》,吴良宝《战国时期上党郡新考》,史念海《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陈仓《战国赵九原郡补说》,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起源诸问题》等文章则对个别郡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