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官制渊源再探

赵国官制渊源再探

秦进才

[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 ),男,河北衡水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战国时代,华夏“下无方伯,上无天子”[1]711,既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列国相继改革,富国强兵,合纵连横,“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2]1176。出现了“士无常君,国亡定臣”[3]3567的状况,形成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4]749-750的格局,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赵国乘势崛起。为适应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国逐渐建立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然而,随着赵国的覆灭,年代日益久远,文献逐渐散佚、百不存一,再加上秦朝焚书等原因,后人只能在有关事件的记述中了解赵国官职的只言片语,只能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窥见赵国官制的吉光片羽,只能在出土文物中看到赵国官名的一鳞半爪。千年之后,明代董说博考典志撰写了《七国考》,其中有《赵职官》,但开创者难以为工,空疏学风留下遗憾。现代缪文远检核群籍、拾遗订误做《七国考订补》,有功于董说之书。杨宽著《战国史》中论述赵国官制,比较七国官制异同。王宇信、杨升南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中涉及战国官制。缪文远著《战国制度通考》中有《职官考》,系统梳理七国官职,推进官制研究。杨宽、吴浩坤主编的《战国会要》有《赵职官》,尽心搜罗传世的文献资料,竭力运用新出土的文献史料,以求再现赵国官制的原貌。沈长云等所著《赵国史稿》中,对于赵国官制作了系统的论述。数百年来,诸家迭起,筚路蓝缕之功可喜,拾遗补阙之志可钦,然而已经很难再看到赵国官制系统、完整的本来面貌,明知不可能彻底解决赵国官制问题,但还是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推动赵国官制研究的进展,为后人系统深入研究创造条件。为此,笔者曾搜集传世文献与金石简牍资料,汲取前贤今哲的研究成果,撰写《赵国官制渊源及演变》(《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赵国官制渊源探索》(《光明日报》2009年9月8日)两文发表;周建英撰写《赵国官制考》(《衡水师专学报》1999年4期);崔向东撰写《赵国官僚制度述考》(《渤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等文章。可见赵国官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化、细化。笔者过去因限于篇幅有些问题没有展开,现在又收集了些新资料,对赵国官制渊源进行了再探索,以请教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