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别国官名,为己所用
战国时代,“九州七裂,各置官司”[31]651。不仅各国均有自成体系的官制系统,而且各国的官职又互相效仿借鉴,以完善本国的官僚制度,赵国也不例外。
(一)借鉴于楚国者
楚国的将军名号,当是借鉴于三晋,赵国也有些官职名号来源于楚国。
其一柱国。《战国策》载:“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注曰:“柱国,都也。”“言其于国如室有柱。”[2]391,393“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2]355。楚国官制系统中,贵于上柱国者仅有令尹。据上述资料推断,柱国当由国都之称变为保卫国都之武官,又演变为高级将领称号。不仅楚国有柱国,而且赵国亦有柱国。赵孝成王时,翟章从梁至赵,赵王再三延之以相而推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注曰:“柱国,楚官。盖赵亦有。”[2]756当时,建信君为赵国的相国。由此可见,赵的柱国,其地位与楚上柱国同,仅次于相国(相当于楚国的令尹)。
其二大工尹。楚国官职中有工尹,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楚成“王使为工尹”,杜预注曰:“掌百工之官。”[17]576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17]739。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17]887。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于潜”[17]1483。由上述可知,楚国工尹既掌管百工,也率师出征。出土文献记载,楚国有大工尹。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后的曾侯乙墓竹简记载有“大攻(工)尹之骝为左骖”[32]363。鄂君启金节记载,楚怀王六年(前323年),“大攻(工)尹脽”奉王命召集诸尹铸造金节。[29]学者们对于楚国大工尹的职掌有不同的看法,王辉认为:“楚之大府有大工尹,尹为长官,楚之大工尹地位甚高,大约相当于后代的工部尚书。”[33]353刘玉堂认为:“从《鄂君启金节》铭文分析,大工尹的职权当与被称为百工之长的工尹相当。它很可能为限制工尹职权而专设或临时增设,但也不排除是对工尹尊称的可能。”[34]两人看法有些不同,但楚国大工尹职掌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则是无疑问的。包山楚简有“少工尹惑”[32]47,当是大工尹的属官。赵国从赵孝成王时开始,在器物背面的显著位置镌刻上大工尹的官职、姓名。赵孝成王时,七年(前259年)相邦铍有“大攻(工)尹韩啻”[8]667的铭文,十五年守相杜波铍有“大工尹公孙桴”[8]646,660-661的铭文,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有“大工尹韩耑”[8]654,665,668的铭文,十八年相邦剑有“大工尹赵□”[8]666的铭文等。赵悼襄王时,四年(前241年)相邦春平侯铍有“大工尹赵闲”[8]664的铭文等。上述资料证明赵国设有大工尹。根据兵器铭文可知赵国大工尹有韩啻、公孙桴、韩耑、赵闲、赵解、尹阡□等人。赵国的大工尹设立于赵孝成王以后,只设置于朝廷,杜宇、孙敬明认为:“此‘大工尹’当是位次相邦而又在邦左右库长之上的专管国家兵器铸造业的长官。其铭刻于器之背面,或当系表示曾由其检查验收承认合格之意。”[35]303从时间来看,楚国的大工尹在前,赵国的大工尹在后,职掌并不完全相同,这当是赵国效仿楚国官职名称的一个例证。
(二)效仿于秦国者
秦国有些官职渊源于三晋,如相国等。赵国也借鉴了秦国的一些官职名号。
其一丞相。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初置丞相,(huò)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30]。青川木牍载:“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更脩为田律。”二年,指秦武王二年;丞相戊,是丞相甘茂。[31]青川木牍与《史记》的本纪、列传记载相互印证,说明秦武王二年建立了丞相制度,并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赵孝成王时,赵国建信君宣称:“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爵五大夫。”注曰:“使为丞相官属。”[2]721建信君,赵孝成王时的宠臣,时间在秦武王设立丞相四五十年之后。赵国的相国,其爵位多为封君,而建信君所言官之丞相,爵为五大夫,远在相国之下。征诸后世史实看,有时丞相与相国并存,如张家山汉墓汉简载:“御史、丞相、相国长史,秩各千石。”[36]69论地位,相国尊于丞相。吕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欲危刘氏。(周)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6]2072。权力掌握在相国手里。有些人先为丞相后为相国,如秦“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32]。再如,汉代萧何,先担任丞相十一年,后拜为相国[33]。由上述可见,相国比丞相更尊贵。建信君言:“使为丞相官属”,也说明赵国曾经设立过丞相。从时间看,赵国丞相官职名号当是效仿秦国的丞相制度,或是按照秦国丞相的官职名号来说赵国相应的职官。
其二县令。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6]203。这是目前所知设立县令最早的记录[34]。班固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3]742县令官职名号渊源于秦。韩非曰“王登为中牟令,上言于襄主”,不可信。[35]比较可靠的应为赵国兵器铭文上记载的县令,如赵惠文王八年(前291年)的“茲氏令吴庶”[8]512;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年)的“邢令吴次”[8]530,“二年,邢令孟柬庆”[37];还有“南行唐令瞿卯”[8]647-648;“三年,武信令马师”[8]648等。从时间上看,赵国的县令当也是仿效于秦国。
(三)借鉴于宋、齐者
赵国官职名号,亦有借鉴于宋、齐官制而根据本国情况稍作变革者。
其一左师。周晋官职系统均有此官职,春秋时宋国置左师,职掌君臣百官教训,并与右师兼掌四乡政令,为执政官六卿之一。赵国设置左师,尤以触龙言说赵太后闻名。元朝胡三省认为:“赵以触龙为左师,盖冗散之官,以优老臣者也。”[23]164缪文远指出,“盖”者,为推测之辞,认为:“赵之左师当仍为执政大臣,故敢犯言入谏,未必为胡氏之所云也。”[38]24从触龙言在赵太后面前的气势看,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冗散之官。从触龙言说赵太后的内容来看,左师是资格老、年纪大、经验丰富的顾问之官。
其二司过。春秋齐景公时,虽然“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荐罪,而祝宗祈福”[36]。这里前后两句对照而言,司过举其过失,而祝宗为其求福,相互矛盾。可知司过是掌纠正君主过失以示惩戒之官。因赵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设立“左右司过三人”[6]1803。此司过,当是随时谏正君主言行过失,以纠正其失误之官。后世在太子免保傅之严以后,有“司过之史”,“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39]51。以鉴戒太子的过失,培养完美的品格。秦汉之际,陈胜以“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6]1960。司过名同职责相异。
上述列举的诸官职,有些成为赵国重要的官职,有些在赵国官制中不占主导地位,有些是否可靠尚需多方考察,有些还需要考古资料来证明。虽然如此,从中仍然可看到战国是各国官职互相交流效仿的时代,借鉴别国官职名号,成为赵国官制的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