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疆域
2025年09月26日
三、疆域
史念海曾言,战国时期,军役频繁,兵争剧烈,各国的疆域也没有一个永久固定的界线,尤其是两国接壤的地方,更是变化莫测。此外,当时各国之间关系的复杂,史料的零碎、模糊和缺乏,都造成了疆域研究的困难。尽管如此,学者们还是对赵国的疆域研究作了有益尝试。
钟凤年《〈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及《〈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为较早研究赵国疆域的文章,写作体例如作者所言:“首推得最初之疆域以为标准,然后依历世之君,纯粹递叙其战事之胜负,及偶互易地之事迹,因以著见一时土地盈缩之状况,悉如统计方式,夹叙夹议,各作一清晰之结束,以迄于终点。”陈昌远《赵国的疆域与地理特征》、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和钱林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城、疆域及政区》均十分简略地勾勒了赵国的疆域范围;雁侠《先秦赵国疆域变化》分时段描述了赵国疆域变化的大致情况。沈长云等《赵国史稿》将赵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有专门小节论述赵国疆域问题,较为详细。李晓杰的《战国时期赵国疆域变迁考》则按南、东、北、西四个地理方位,说明了赵国疆域的四方变动情况。
综观研究赵国疆域的文章可以发现,研究者或以时间,或以空间方位展开研究,但侧重点一般在于阐述城邑得失对疆域范围的影响,较少关注疆域和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以及更深层次的讨论。《赵国史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作者本是治史者而非治地理者,着力点不同,以致地理方面的讨论仍显不足,故赵国疆域研究仍有一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