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赵地民风
赵地大致指春秋末年,韩、赵、魏三氏族瓜分晋室后所占领的地区,《汉书·地理志》讨论列国分野,汉人认识赵地涵盖: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56]
其地主要包括冀州大部分、幽州的西南面,在黄河下游以北的地方,南面达到渤海的浮水、冀州的繁阳、内黄、斥丘,西面达到并州和朔方的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等郡,当中赵国的邯郸、易阳、柏人和襄国应是赵地的核心区域。王子今先生认为秦一统天下后,在赵国原地建立邯郸、恒山、巨鹿、太原、云中和上党诸郡。[1]60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孟津邯郸道的南北交通要道,[57]是河内郡与冀州、幽燕地区城镇的交通枢纽。《汉书·地理志》说:“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2]1656西汉太行山以东,由于大白渠的开凿,开通了绵曼水和斯洨水,连系了此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即漳水和滹沱水,[58]使赵国与魏郡、广平国、巨鹿郡、常山郡和信都国形成一个运输网络。王莽时期在长安及全国5个主要都市建立的五均官,邯郸之名紧随洛阳之后,而与临淄、宛、成都并列,商业经济,颇为发达。然而赵国和中山一带土地贫瘠,人口众多,《汉书·地理志》说此地“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此间男子性格乖异、急躁,不事生产,经常相聚玩乐,愤怒或者激动就唱起慷慨激昂的悲歌,动辄杀人,掘人墓冢,作奸犯科。这种乖异、急躁民风,在邯郸通往燕、涿两地一带至为明显,班固谓此地区百姓:“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2]1655用司马迁之言,此间百姓“民俗懁急”。《史记集解》徐广曰:“懁,急也。”意为急躁的意思。赵地附近地区包括北面的“锺、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又益厉之。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剧”,赵地西北的“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徙。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2]1656“锺、代”《史记·货殖列传》作“种、代”,《史记索隐》谓:“种、代在石邑之北也。”石邑在常山郡的上曲阳县,地理上接近边区胡寇,民风“懻忮”“好气”“剽悍”。自赵武灵王以来,为了防备燕、东胡及楼烦,胡服骑射以教百姓,[59]使赵国军事力量骤然增强,成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抗秦的先锋,廉颇、李牧等就是赵国出的名将。有学者研究冀州民俗,认为冀州之人,“其性格很(狠?)戾、坚毅、刚强、剽悍”[60],这种坚毅、刚强、剽悍以及善骑射的民俗性格,与冀州逼近边区胡寇,长期接触林胡、白狄、楼烦等戎狄不无关系。在一统国家的过程中,正好利用其作为守护边区的骁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