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的定义
《荀子》一书言及“君子”之次数虽学者有各种不同的统计,但远较孔孟为多则是一个事实。[4]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所表达的意义较窄,如《诗》《书》所见,其义殆悉指社会地位而不指个人之品性而言,即或间指品性,亦兼指其社会地位言之,离地位而专指品性者绝未之见,至“孔子言君子,就《论语》所记观之,则有纯指地位者,有纯指品性者,有兼指地位与品性者”[5]。事实上,从整体的意义上看,孔子之君子概念至少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君子既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亦是政治治人的主体和承担者,《论语》记子路问君子,孔子即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作答(《论语·宪问》)。敬以修己是个人成德之事,安人、安百姓乃政治治人之事,但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应当了解为修己和治人的统一体。殆至《荀子》一书言及“君子”或“士君子”,其含义大体亦承孔子而来,换言之,在荀子之思想中,“君子”一词亦有指地位、指品性和兼指地位与品性二者的三种含义,如“君子能贵己,而不能使人必贵己”(《非十二子》)、“君子贫穷而志广”(《修身》),乃指德性而言;“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劝学》)、“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天论》),是指地位而言;“君子位尊而志恭”(《不苟》)、“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不苟》),是兼指地位和德性而言。[6]对于专言品性或德性意义上的君子,学者已以不同方式做了许多论述;而对于专言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荀子》一书原本论述不多。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兼指地位和德性意义上的君子,亦即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
必须指出,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在荀子之思想中表现出强烈的精英治国或贤人政治的特色。我们甚至不妨认为,继孔孟之后,儒家的精英意识在荀子的君子观念中已获得了全而尽之的表现。[7]孔子曾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阳货》)。又云:“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孟子则谓:“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故云:“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滕文公上》)孔孟之此一观念发展至荀子,则直谓“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王制》)。在荀子看来,君子智而敦慕,百姓愚而难晓,庶民百姓若要避免成为“方外之民”,唯待君子之开示与照拂,此亦犹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否则,若无君子,百姓固不免散逸乱理,下自沉埋,而“群居和一”之社会秩序则无由达成。[8]
当然,若作更为细致的分析,则《荀子》一书对“君子”一词的用法,依学者之研究,大体有五种不同的形式,亦即当“专称”使用的君子、当“圣人”使用的君子、当“在位者”使用的君子、当“有德者”使用的君子和当“德位兼备者”使用的君子。[9]本文虽意在讨论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然而在材料之取舍上却不免纠结,盖从概念上看,荀子之此一意义上的君子既非纯德性亦非纯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而是兼指德性与地位双重意义上的君子,即此而言,荀子之所重、所尊者乃在君之德、君之道、君之智和君之能上。[10]然而,道理上虽可如此说,而一旦进入荀子之文本脉络,此间便不免有许多夹杂和缠绕。盖荀书中专指“有位者”所使用的君子一词出现的情况固不多见,但一方面荀书论君之言说极多,另一方面,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荀子之论君又皆具德位兼备的特征,同时,荀子论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或君子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称君、人君、君者、君人者、人主、天子、明君、明主,或谓君子、仁人、仁主、王者、圣王,等等。此中,直谓“君子”者当然构成我们论述的主要对象,但在上述的各种不同说法中,有许多称谓是与君子之义相通的,如《王制》篇云:“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人君之大节也。”此处出现“君子”“君人者”和“人君”三种不同的说法,但其义却大体相通;又如,《致士》篇云“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此句若联系《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君子与圣人之间,其意思也约略相似;[11]又如《王制》篇云“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又云“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今揆之《性恶》篇,荀子谓“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又云“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则此处“君子”“先王”“圣王”“圣人”四者异名而同实。至于其他如君者、明君、仁人、明主、天子等不同的称谓,由于荀子在行文中每每赋予其道德品质的含义,故理论上亦多可以在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脉络下加以叙述。不过,势位在上的明主、人主、天子等与君子之间并不相等,因而我们在论述上必须格外的小心。为慎重起见,本文所论,在考虑各不同说法之相通、相似的情况下,将首先选择荀书中直言作为德位(能)兼备者之君子的文字作为分析之依据,其次将根据荀子的文本脉络适当顾及其他相关的不同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