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论赵氏赵国。

当李良袭击邯郸时,张耳、陈馀得到消息,成功地躲过一劫。他们收集逃散的士卒,得到数万人,又很快站稳了脚跟。这时的赵国面临着一个新问题:谁来继任赵王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出自张耳的一位宾客。

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独立赵后,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立为王,居信都。[4]

这位宾客劝说张耳的理由,一方面说张耳、陈馀是外地人,难以得到赵人的归附;一方面说拥立赵王的后裔,再以道义相辅佐,就能够成就功业。从当时的情形看,这个建议符合客观要求,所以能被张耳、陈馀采纳。至于赵歇,应当出自赵国王室,[5]然与历代赵王的关系如何,因为缺乏相关史料,已无从考证。

秦二世皇帝二年(前208年)正月,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重建赵国,暂居信都[6]。此后数月之间,陈馀引兵击败李良,李良投奔了章邯。章邯率军攻入楚地,全力与项梁交战,赵地相对平静。八月,章邯在定陶击破楚军,斩杀了项梁。闰九月,秦长城军到达赵国,与章邯的部队会合,进而展开了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巨鹿北。章邯军巨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7]

这段史料系糅合《项羽本纪》《张耳陈馀列传》而成,其中须注意的是,章邯率军攻下邯郸之后,不但把邯郸居民全部迁移到河内,还把邯郸城郭悉数堕毁,使这座战国以来的大都会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据推理,陈馀赶走李良之后,张耳、赵歇进驻邯郸,而此时逃入巨鹿城,被秦长城军围困。

秦二世皇帝三年十二月,项羽率军援救巨鹿,“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8],彻底歼灭了秦长城军。而经过此战,项羽树立了个人权威,一跃成为诸侯上将军,各路诸侯全都归附。赵歇、张耳走出巨鹿城,向各路诸侯致谢,继而返回信都。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诸侯王,改封赵歇为代王,移都代县;封张耳为常山王,统辖赵地,建都信都(改称襄国)。此前“从楚救赵”有功者,都被封王,如燕将臧荼为燕王,齐将田都为齐王。至于陈馀,因未随从项羽入关,就没有封王,仅得封侯,领有三县之地。四月,各诸侯王回到封国。那些未被封王者,如田荣、陈馀之流,抱怨分封不公,公然反对项羽。七月,田荣夺取齐地,自立为齐王。陈馀暗中派人游说田荣,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9]田荣为在赵地培植势力以对抗项羽,决定派兵支持陈馀。

汉高帝二年十月,陈馀发兵与齐军会合,一举攻破襄国。张耳战败逃走,因以往与汉王刘邦有交情,就投奔了刘邦。这样一来,赵地就落入了陈馀之手。

陈馀已败张耳,皆收复赵地,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赵歇再度为赵王,重返信都,全凭陈馀一手操持。张耳投奔刘邦之后,颇受刘邦重用。三月,刘邦率军进入洛阳,分派使者游说各诸侯王,共同讨伐项羽。陈馀接见汉使,要求刘邦杀掉张耳。刘邦杀掉一个与张耳很相像的人,把头颅送给陈馀。陈馀就派兵支援刘邦,参与了彭城之战。但经过此战,刘邦被项羽击破,各诸侯王都又归附项羽,陈馀“复觉张耳不死”,也背弃了刘邦。

八月,在韩信平定魏地之后,刘邦派张耳与韩信一道,率军向东挺进,攻略赵代之地。九月,韩信、张耳击破代军,俘虏了代相夏说。翌年十月,赵歇、陈馀集结赵军于井陉口,以抵挡汉军。但经过一场激战,汉军大破赵军,在泜水边斩杀了陈馀,继而追击到襄国,又斩杀了赵歇。[10]

赵歇两度做赵王,其间为代王,前后三年多时间,[11]虽然得到项羽的认可和陈馀等人的辅佐,仍不能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这段历史再度表明,当秦统一国家崩溃之后,谁都无法凭借分封制度重建六国体制。这一历史的必然性打破了项羽、陈馀等人的政治诉求,使六国贵族的复国活动带有昙花一现的特性。